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頜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頜脈

頜脈為中醫經絡理論中提及的特定脈絡,主要分布於頜部區域,與頭面部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據《靈樞·衛氣行》記載:「別者以上玉耳前,合於頜脈,註足陽明。」此處明確指出,頜脈與足陽明胃經相連,為衛氣運行的路徑之一,具有調節頭面部氣血、聯繫經絡的作用。

經絡歸屬與循行
頜脈雖未列為十二正經或奇經八脈,但其循行與足陽明胃經關係密切。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(迎香穴),上行至額頭,其中一支分支經過頜部,與頜脈相合,再下行注於本經。此聯繫說明頜脈在頭面部氣血輸布中扮演中介角色,尤其與咀嚼、言語等功能相關的肌肉筋脈活動有關。

生理功能

  1. 氣血輸布:頜脈協助足陽明胃經調節頭面部的氣血供應,尤其影響頜關節、牙齦及下頜區域的營養與功能。
  2. 經絡聯繫:作為局部脈絡,頜脈串聯耳前、頜下與足陽明經,強化頭面部與全身經絡的協調性。
  3. 衛氣運行:根據《靈樞》所述,衛氣晝夜循行於體表,頜脈為其路徑之一,與防禦外邪、溫煦肌表的功能相關。

臨床相關性
在針灸與推拿理論中,刺激頜部周圍穴位(如頰車、下關等)可間接調動頜脈氣血,用於改善牙痛、頜關節紊亂或面癱等症。此外,頜脈氣滯可能表現為局部腫痛、張口困難,需結合經絡辨證,疏通足陽明經以達治療效果。

古籍考據
除《靈樞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等後世醫籍亦提及頜部經脈的聯屬關係,進一步印證其與陽明經的深層聯繫。此類記載反映古人對局部脈絡的細微觀察,補充了經絡學說的完整性。

頜脈作為中醫理論中的特殊脈絡,雖非獨立經脈,但其在頭面部生理與病理中的作用,體現了中醫「經絡網絡」的整體觀念,值得深入探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