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涸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涸流

涸流為中醫運氣學說中的術語,出自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用以描述水運不及之年的自然現象與人體相應的病理特徵。在五運六氣理論中,水主寒藏,其性潤下,若水運不及,則自然界呈現水流枯竭、寒化不足之象,人體亦可能因水氣不充而出現相關病機。

運氣學說中的「涸流」

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將五行與五運相應,提出「水曰涸流」,意指水運不及之年,天地間水氣衰弱,如江河乾涸,寒令失司。此類年份氣候多偏燥熱,雨量減少,冬季應寒不寒,萬物生長化收藏的規律受到影響。人體與之相應,腎氣(屬水)易虛,封藏之力減弱,可能表現為津液耗傷、陽氣浮越或陰寒內生等矛盾現象。

病理表現

  1. 腎氣不固:水運不及易傷腎系統,臨床可見腰膝痠軟、遺精早泄、小便清長或頻數,甚則水腫不化。
  2. 津液失潤:水枯則燥,症見口乾咽燥、皮膚乾裂、腸燥便秘,或陰虛內熱之象。
  3. 寒化失常:水不制火,虛陽外越,可現上熱下寒,如面赤煩熱而足冷;或寒水不溫,導致痰飲內停。

與其他運氣關係

涸流之年若逢客氣為太陽寒水,或可緩解燥熱;若遇少陽相火加臨,則火亢水涸之勢更甚。此外,土運太過(「敦阜」)之年可能乘水,加重涸流效應;而木運太過(「發生」)則可能盜水氣生風,進一步耗陰。

治療原則

針對涸流之年的病機,中醫強調「滋水涵木」「益火補土」等法,如六味地黃丸滋腎陰,真武湯溫腎陽,或依具體證候調理。然須結合司天在泉、主客加臨等運氣因素綜合辨治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將自然氣候與人體生理病理緊密聯繫,為運氣學說中解析疾病與養生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