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核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核瘟,病名。即鼠疫。以其腋、胯部有結核,腫痛紅熱,故名。《鼠疫抉微》:「鼠疫又名核瘟,言是症之必見結核也。」詳鼠疫條。

核瘟,又稱鼠疫,是一種由鼠疫桿菌引起的急性烈性傳染病。臨床表現為高熱、寒戰、頭痛、全身肌肉酸痛、淋巴結腫大、皮膚出血點、紫斑、壞死等。嚴重者可出現呼吸衰竭、休克、多器官功能衰竭,甚至死亡。

核瘟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:

  1. 直接接觸:患者或動物的排泄物、分泌物、血液、唾液等直接接觸到人體的皮膚、黏膜或傷口,可引起感染。
  2. 間接接觸:患者或動物的排泄物、分泌物、血液、唾液等污染了環境,如水、食物、衣物、被褥等,經由人體的皮膚、黏膜或傷口接觸到這些污染物,可引起感染。
  3. 飛沫傳播:患者咳嗽、打噴嚏等飛沫中的鼠疫桿菌可通過空氣傳播,引起人群感染。

核瘟的治療主要以抗菌藥物為主,如青黴素、頭孢菌素等。嚴重者可需要進行輸液、呼吸機支持等治療。

核瘟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避免與患者或動物的接觸。
  2. 保持環境清潔衛生,做好垃圾清理和消毒工作。
  3. 在鼠疫流行地區,做好個人防護,如戴口罩、手套等。
  4. 接種鼠疫疫苗,可以有效預防核瘟。

核瘟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,但只要做好預防,是可以避免感染的。如果出現發熱、寒戰、頭痛、全身肌肉酸痛、淋巴結腫大、皮膚出血點、紫斑、壞死等症狀,應立即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