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核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核瘟

核瘟,又稱鼠疫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疫病,以其特徵性之「結核」病變而得名。據《鼠疫抉微》所述:「鼠疫又名核瘟,言是癥之必見結核也。」此病發作時,患者腋下、胯間等處常見腫核,色紅熱痛,甚則潰爛流膿,病情兇險,傳染性極強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核瘟屬「疫癘之氣」致病,多因時行穢濁之氣夾雜戾毒,自口鼻或肌表侵入人體,內伏膜原,繼而流竄經絡,鬱結成核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壅血瘀」,疫毒與氣血搏結,致使局部經絡阻塞,氣滯血瘀,化熱釀膿,故見腫核焮痛;若毒邪熾盛,內攻臟腑,則可現高熱神昏、咯血衄血等危候。

證候特徵

  1. 腫核顯著:多發於腋下、胯間(類似現代醫學之淋巴結腫大),初起硬實,漸轉紅腫熱痛,甚則破潰。
  2. 熱毒熾盛:伴隨壯熱煩渴、面赤唇焦、舌絳苔黃膩,脈洪數或滑數。
  3. 傳變迅速:毒邪可內陷心包,致神昏譫語;或灼傷肺絡,見咯血如沫(類似肺鼠疫表現)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核瘟以「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」為主,兼顧透邪外出。古籍記載常用方劑如:

  • 解毒活血湯:針對熱毒瘀結,以連翹、葛根清熱透邪,當歸、桃仁活血散結。
  • 清瘟敗毒飲:適用於氣血兩燔之重症,重用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熱,配合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涼血解毒。
  • 外治之法:腫核未潰時可用如意金黃散外敷,以清熱消腫;已潰則需化腐生肌,外用九一丹等。

古籍論述
清代醫家余伯陶於《鼠疫抉微》中強調:「核瘟之毒,必先瀉其壅滯,後調其氣血。」指出治療需先攻逐疫毒,再調和營衛。另《溫疫論》亦提及「邪伏膜原」之說,認為核瘟初起可達原飲加減,以開達膜原、辟穢化濁。

核瘟之記載,體現中醫對烈性傳染病的深刻認識,其辨證結合局部腫核與全身毒血症候,治法強調解毒與活血並重,對後世溫病學發展影響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