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核桃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核桃灸,乃間隔灸法之一種,以核桃殼為墊隔物,上置艾炷施灸。此法首見於清代吳師機所著《理瀹駢文》,其文曰:「凡肩背腰脅手臂腿膝環跳貼骨處疼痛,用沈香、木香、丁香、乳香、麝香、山甲末,裹核桃殼覆患處,正面作圈護住,上用荷葉遮蓋以防火落,燒艾一二炷,覺熱氣入內即散。」
核桃灸之原理,乃結合艾灸溫通經絡之效與核桃殼引藥入經之性。核桃殼質地堅硬而略具孔隙,既能隔絕艾火直接灼傷肌膚,又可令艾熱溫和滲透。中醫理論認為,核桃殼形似人腦,其性溫潤,有助引導藥力深入筋骨,尤擅治療貼骨疼痛之症。
施術時,先將沉香、木香等芳香開竅藥物研末,置於半片核桃殼內。此五味藥物各具其功:沉香降氣納腎,木香行氣止痛,丁香溫中散寒,乳香活血定痛,麝香開竅通絡,穿山甲透達關節。諸藥相合,共奏行氣活血、通絡止痛之效。
將裝藥之核桃殼覆於患處,外以金屬圈固定,上覆荷葉以防艾灰散落。荷葉性涼,可防艾火過亢,兼取其清香透發之性。施灸時,艾炷燃燒產生的溫熱之氣,透過核桃殼與藥物,徐徐滲入經絡,使藥氣隨熱力直達病所。
此法尤適用於「環跳風」等深部痹證。環跳穴屬足少陽膽經,主司下肢運動。核桃灸藉艾火溫通之力,配合藥物芳香走竄之性,能有效緩解經氣壅滯所致之頑固疼痛。清代醫家更發現,此法對於「貼骨處疼痛」療效尤著,蓋因核桃殼能引導藥力直透筋骨。
核桃灸之妙,在於融合器具、藥物、灸法三者之長。核桃為自然之物,其殼既有物理隔熱之功,又具中藥引經之效;艾絨燃燒產生溫熱刺激,配合芳香藥物,共成溫通經絡、祛風除濕之良法。此種複合療法,充分體現中醫外治法「異病同治」與「同病異治」的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