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核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核骨(hé gǔ)

核骨是一個中醫名詞,具有兩個不同的解釋。

1. 足大趾本節與蹠骨結合之關節

核骨是指足大趾本節與蹠骨結合形成的關節,也稱為「足大趾蹠趾關節」。《醫宗金鑒》記載:「足大趾本節後側圓骨凸出者,一名核骨。」《靈樞.經脈》中提到:「脾足太陰之脈……經核骨後,上內踝前廉……」這個關節由足大趾本節和蹠骨的第一節組成,屬於一個滑車關節。在關節的背側,有一個圓形的突起,即「核骨」。

2. 足外踝骨

核骨也可以指足部外側的足外踝骨,俗稱「外踝」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到:「在外者名外踝,俗名核骨。」足外踝骨位於足舟骨和跟骨之間,與脛骨和腓骨相連。它在維持足部穩定性和支撐體重方面起著重要作用。

核骨的臨床應用

核骨在臨床上主要用於診斷和治療足部疾病。例如,在診斷足大趾蹠趾關節炎時,可以通過觸診核骨是否有壓痛來進行判斷。在治療足大趾蹠趾關節炎時,可以通過按摩核骨來緩解疼痛。

核骨的保健

由於核骨是足部的重要結構,因此需要加以保健。以下是一些保健核骨的方法:

  • 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。
  • 穿著舒適的鞋子。
  • 定期進行足部按摩。
  • 在足部出現疼痛時,可以使用冰敷或熱敷來緩解疼痛。

核骨的注意事項

考慮到核骨是足部的重要結構,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保護。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:

  • 避免劇烈運動。
  • 避免穿著過高或過硬的鞋子。
  • 避免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。
  • 在出現疼痛時,要及時就醫。

參考資料: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
  • 《靈樞.經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