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核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核骨
核骨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其定義因部位不同而有所區分,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:
-
足大趾本節後側之圓骨
- 位於足大趾本節(即第一蹠趾關節)後側,與蹠骨相接處之隆起部位。《醫宗金鑑》記載:「足大趾本節後側圓骨努突者,一名核骨。」此處為脾足太陰經所過之處,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脾足太陰之脈……過核骨後,上內踝前廉……」指出脾經循行路徑中,核骨為重要標誌點。
- 此部位與足太陰脾經密切相關,若此處出現腫痛或異常突起,可能與經氣運行不暢或局部氣血瘀滯有關。
-
足外踝骨
- 《醫宗金鑑》另載:「在外者名外踝,俗名核骨。」此處之核骨指足外踝,即腓骨下端之隆起部位,屬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。外踝為下肢重要骨性標誌,與踝關節穩定性密切相關,若此處損傷或疼痛,可能影響經絡氣血運行。
中醫理論中的核骨與經絡關係
- 脾經與核骨:足太陰脾經循行經過足大趾內側之核骨,此處若出現異常(如腫痛、變形),可能反映脾經氣血失調,或與脾虛濕盛、氣滯血瘀等證候相關。
- 膽經與外踝核骨:足少陽膽經循行經外踝(核骨),此處若受損或疼痛,可能與膽經氣機不暢、風寒濕邪侵襲等有關。
臨床意義
核骨作為經絡循行的重要節點,其形態與功能狀態可作為診斷經絡病變的參考。例如,足大趾核骨處腫脹可能提示脾經濕阻,而外踝核骨疼痛則可能與膽經氣滯或外傷有關。
總結
核骨在中醫理論中具雙重涵義,一為足大趾本節後側之骨突,屬脾經所過;二為足外踝骨,與膽經相關。二者皆為經絡循行與氣血輸布之關鍵部位,臨床需結合具體症狀與經絡理論進行辨證分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