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河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河口穴
定位與歸經
河口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。其定位於腕後凹陷處,動脈搏動所在,與手陽明大腸經之「陽溪穴」位置相近,故《類經圖翼》推測此穴實為陽溪穴之別稱。陽溪穴屬大腸經,位於腕背橫紋橈側,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凹陷中。
主治功能
據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河口穴主治「狂走驚癇」,即與精神躁動、癲癇發作相關之症。此類病症多因風痰上擾、肝陽亢盛或心神失守所致。河口穴(或陽溪穴)屬陽明經,陽明經多氣多血,刺激此穴可通調氣血、平肝息風,兼能清瀉陽明實熱,故對熱極生風或痰火擾神之證有一定療效。
操作與應用
傳統以灸法為主,如《千金》提及「灸五十壯」,屬重灸法,適用於急症或頑固病症。現代臨床亦可配合針刺,直刺0.3-0.5寸,或採用點按、刮痧等手法。因陽明經行於頭面,此穴亦可用於緩解牙痛、頭痛等循經病症。
學術探討
河口穴之歸類反映古代醫家對經外奇穴與正經腧穴關係的靈活認知。雖後世考證其或與陽溪穴重合,然《千金》單列其名,強調特定主治,體現「以效定穴」的經驗傳承。陽溪穴本有疏風通絡、清熱安神之效,與河口主治相合,進一步佐證二者關聯性。
附註
歷代文獻對河口穴描述簡略,其定位與陽溪穴之異同仍存討論,然其臨床價值在於對急症、神志病的特殊應用,值得進一步探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