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和陰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和陰陽
和陰陽,又稱合陰陽或合二氣,為中醫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屬傳統外治法範疇。其操作以拇指自小兒腕橫紋兩側(即陰池穴與陽池穴所在)向中央合推,透過經絡調節,達到調和氣血、化痰行滯之效。此手法源自《小兒按摩經·手訣》,記載:「從兩下合之,理氣血用之。」明確指出其作用機理與臨床適應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陰陽失衡為疾病根本,而「和陰陽」手法直接對應「陰池」「陽池」二穴。陰池穴屬太陰肺經,主氣血之陰;陽池穴屬少陽三焦經,主氣血之陽。透過合推此二穴,可調和陰陽二氣,使氣機升降有序,營衛協調。此與《內經》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」之理念相契,亦符合小兒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之生理特點,適於外治調理。
操作要領
- 定位取穴:先辨腕橫紋兩端,橈側為陽池(近拇指側),尺側為陰池(近小指側)。
- 手法施力:以拇指指腹輕觸二穴,緩慢均勻向腕橫紋中央推動,力度以皮下微紅為度,忌重按。
- 次數與節奏:一般操作100~300次,速度宜緩,配合呼吸節律,以助氣血調和。
臨床應用
此手法多用於小兒痰濕壅滯、氣機不暢之證,如:
- 痰嗽氣逆:因肺脾失調,痰濕內生,合推可宣肺化痰。
- 食積腹脹:透過調和三焦氣機,促進中焦運化。
- 夜啼驚悸:陰陽失和所致者,用之可安神定志。
機理探討
從經絡學說論,陰池與陽池分屬肺經與三焦經,肺主氣、三焦司水道,合推能協調水氣代謝,故可消痰延;另依「諸氣者皆屬於肺」之論,調肺氣即能統一身之氣,達和血之效。此外,腕部為手三陰三陽經交會之處,刺激此區可間接影響全身氣血輸布,體現中醫「上病下治,外治內效」之整體觀。
此手法雖簡,然蘊含中醫陰陽五行、經絡臟腑之深層理論,為傳統小兒推拿中調和陰陽的代表技法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