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和胃理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和胃理氣

和胃理氣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理氣法之一,主要針對氣滯、痰阻、食積、濕困、火鬱等病邪阻滯中脘(胃脘部),導致胃氣失和、升降失常之證。此治法旨在疏通中焦氣機,調和脾胃功能,使胃氣得降、脾氣得升,從而緩解脘腹脹滿、噯氣吞酸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胃主受納、腐熟水穀,其氣以降為順。若因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、外感邪氣等因素,導致氣機鬱滯、痰濕內停或食積不化,皆可阻礙胃氣下行,引發脘腹痞悶、噯氣頻作、嘔吐酸水、納呆厭食等症狀。此外,肝氣犯胃(木乘土)亦是常見病機,因肝失疏泄,橫逆犯胃,進一步加重胃氣上逆。

常用藥物

和胃理氣法多選用辛香行氣、化濕消積之品,以疏通中焦鬱滯:

  1. 陳皮: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,擅解脘腹脹滿。
  2. 半夏:降逆止嘔,消痞散結,尤宜痰濕中阻之嘔惡。
  3. 枳實:破氣消積,化痰除痞,適用於食積氣滯。
  4. 蒼朮:燥濕運脾,醒胃化濁,針對濕困中焦。
  5. 木香:行氣止痛,調中導滯,善治氣滯脘痛。
  6. 香附:疏肝解鬱,理氣寬中,適用於肝胃不和。
  7. 檀香:溫中行氣,散寒止痛,多用於寒凝氣滯。
  8. 萊菔子:消食除脹,降氣化痰,尤擅食積氣逆。

代表方劑

越鞠丸(又名芎朮丸):出自《丹溪心法》,由香附、蒼朮、川芎、神麴、梔子組成,主治「六鬱」(氣、血、痰、火、濕、食鬱結),具行氣解鬱、調和脾胃之效,為和胃理氣之經典方。臨床可依證加減,如氣鬱甚者重用香附,痰鬱加半夏,食積加萊菔子等。

辨證要點

運用和胃理氣法需辨明病邪偏重:

  • 氣滯為主:脘脹痛連及兩脅,噯氣後稍舒,脈弦。
  • 痰濕內阻:脘悶嘔惡,苔白膩,脈滑。
  • 食積不化:噯腐吞酸,厭食,大便臭穢,苔厚膩。
  • 肝胃鬱熱:嘈雜泛酸,口苦,舌紅苔黃。

此治法不僅適用於慢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,亦常與其他治法配伍,如配合溫中散寒(如高良薑)、清熱瀉火(如黃連),或益氣健脾(如白朮),以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