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和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和髎(Hé Liáo)

經穴名稱
和髎為手少陽三焦經之腧穴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為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之交會穴。其名「和」意指調和、協調,「髎」指骨隙或孔竅,本穴位於頭側骨隙之處,具有疏通少陽經氣、調和局部氣血之效。

定位與解剖
和髎位於頭側部,具體位置在鬢髮後緣,平耳廓根前方,顳淺動脈後緣之凹陷處。解剖層面,此穴淺層布有耳顳神經分支及面神經顳支,深層為顳淺動、靜脈分支,故針刺時需避開血管。

主治功能

  1. 頭面疾患:主治偏頭痛、顳部脹痛,尤其對少陽經氣鬱滯所致之頭痛效果顯著。
  2. 耳疾:改善耳鳴、耳聾,因三焦經「從耳後入耳中」,和髎可調節耳部氣血。
  3. 頜關節病證:緩解牙關緊閉、頸頜腫痛,與其經脈循行至頰部相關。
  4. 其他:古籍記載亦可用於治療口眼歪斜(面癱),因穴位鄰近面神經分支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斜刺0.3-0.5寸,針感多呈局部酸脹,或向耳周放散。
  • 艾灸:可施以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適用於寒性頭痛或氣血瘀滯之證。

中醫理論探討
和髎屬三焦經,少陽為「樞機」,主司氣機升降出入。此穴位處頭側,為手足少陽與手太陽之會,故能協調三經之氣,疏泄風火、通利耳竅。臨床常配伍聽會、翳風治療耳鳴;配合谷、下關緩解牙關不利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和髎,在耳前兌髮下橫動脈,手、足少陽,手太陽之會。」
  • 《類經圖翼》:「主頭重痛,牙車引急,頸頷腫,耳中嘈嘈。」

和髎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,通過調節少陽經氣,廣泛運用於頭面五官疾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