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和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和緩」之探源與內涵

「和緩」一詞,源於春秋時期兩位著名醫家——「醫和」與「醫緩」的合稱。二人雖生平履歷未盡詳載於史冊,然其醫術精湛、見解獨到,後世遂以「和緩」並稱,用以尊崇醫道高超者,乃至成為良醫之代稱。此稱謂不僅承載歷史人物之譽,更蘊含中醫核心思想,體現「調和致中」「緩急相濟」的治療哲學。

一、歷史淵源與文化意涵

  1. 醫和之術
    醫和見載於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,曾為晉平公診疾,提出「六氣致病說」(陰、陽、風、雨、晦、明),強調人體失衡與自然環境的關聯,奠定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理論基礎。其論述「過則為災」的觀點,亦呼應《內經》「過用病生」之思想。
  2. 醫緩之技
    醫緩事蹟見於《左傳·成公十年》,為晉景公診病時直言「疾不可為也」,指出病入膏肓(「膏之下,肓之上」),後世遂以「病入膏肓」喻指沉痾難治。其診斷精準、直言病勢,展現中醫「見微知著」的辨證能力。

二者雖處不同時代,然皆以「明理識機」著稱,後人合稱「和緩」,既彰顯其醫術境界,亦隱含「調和陰陽」「緩解病勢」的治療宗旨。

二、中醫理論中的「和緩」精神

  1. 治法層面:平和為本
    「和緩」一詞延伸至中醫臨床,體現於「以和為貴」的治療原則。如《傷寒論》重視「和法」,透過和解少陽、調和營衛等手段,使陰陽歸於平衡;用藥講究「緩攻」「緩補」,避免峻烈之劑傷正,如四君子湯之甘緩培土、炙甘草湯之滋陰和陽。
  2. 脈象與藥性

    • 脈象:和緩之脈從容柔和,為氣血調和之象,若見於病中,提示正氣未衰、病勢可調。
    • 藥性:部分藥物具「和緩」特性,如茯苓利水而不傷正、甘草「緩急止痛」而調和諸藥,均契合「和緩」之旨。
  3. 養生觀
    中醫提倡「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」,主張生活節奏需「和緩有度」,過勞過逸皆易致病。如《素問》云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」,強調身心舒緩以養生機。

三、後世對「和緩」的詮釋

歷代醫家承襲此精神,如:

  • 金元四大家之朱震亨倡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用藥主張「滋陰降火」,以柔緩之法制陽亢。
  • 清代葉天士治溫病注重「存津液,護胃氣」,用藥輕靈甘潤,避免劫傷陰液,亦屬「和緩」之道。

「和緩」一詞,從具體醫家譽稱昇華為中醫治療美學,既反映對歷代名醫的追慕,亦凝練了中醫「致中和」的終極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