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和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和肝

和肝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滋陰疏肝」之法,指通過滋養肝陰與疏泄肝氣並行的治療策略,適用於肝陰不足兼氣機鬱滯之證。此治法源於中醫「肝體陰用陽」的生理特性,肝陰虧虛則肝失濡養,疏泄失常,氣鬱化熱,進而橫逆犯胃,或上擾心神,形成虛實夾雜之候。

病因病機

肝主藏血,性喜條達。若久病耗傷、情志抑鬱,或腎陰虧虛(肝腎同源),皆可導致肝陰不足,肝體失柔。此時氣機鬱滯,鬱久化熱,形成「陰虛氣鬱」之證。熱鬱上犯則口燥咽乾、舌紅少津;橫逆犯胃則見脅肋脹痛、吞酸噯氣;若兼脈弦細,則為陰虛肝鬱之典型脈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脅肋隱痛或竄痛,胸脘痞悶,情緒抑鬱或煩躁。
  • 兼症:口乾咽燥、目澀昏花、失眠多夢;胃氣上逆則見噯氣吞酸、呃逆。
  • 舌脈:舌質偏紅少津,苔薄或少苔;脈弦細或細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法:滋養肝陰為主,佐以疏肝解鬱,使肝體得潤,肝氣得疏。
代表方劑

  1. 一貫煎(《續名醫類案》):
    • 組成:北沙參、麥冬、當歸、生地黃、枸杞子、川楝子。
    • 方義:生地、枸杞滋補肝腎之陰;當歸養血柔肝;沙參、麥冬益胃生津,取「養胃以實肝」之意;川楝子疏肝泄熱,為畫龍點睛之藥,使滋陰不滯氣,疏肝不傷陰。

相關配伍與加減

  • 若兼胃陰不足,加石斛、玉竹;
  • 氣鬱甚者,酌加柴胡、香附,但需避免溫燥傷陰;
  • 虛熱明顯者,加牡丹皮、地骨皮以清虛熱。

與其他治肝法區別

  • 疏肝解鬱(如柴胡疏肝散):純治肝氣鬱結,無陰虛見證。
  • 清肝瀉火(如龍膽瀉肝湯):針對肝經實火濕熱,非虛證所用。
  • 柔肝緩急(如芍藥甘草湯):專治肝陰不足所致筋脈拘急,較少涉及氣鬱。

和肝之法,體現中醫「標本兼顧」的治療思想,既補肝體之虛,又調肝用之鬱,臨床常用於慢性肝炎、更年期症候群、胃神經官能症等屬肝陰虧虛氣滯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