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何鎮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何鎮,字培元,清代江蘇丹徒人,具體生平事蹟記載較少,然其醫學著作對中醫藥學發展具有一定貢獻。何氏精研本草,尤擅擷取前人精華,結合臨床實用,編纂多部醫藥典籍,以下分述其學術成就與著作特色:
一、本草學貢獻:《本草綱目必讀類纂》
此書以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為藍本,精選六百餘種常用藥物,重新歸類編排。何鎮突破原書「十六部」分類框架,改以臨床實用為導向,或按藥性(寒熱溫涼)、或依主治(外感、內傷等)重構體系,便於醫者速查。書中刪繁就簡,保留藥性、歸經、主治等核心內容,並附個人按語,辨析異同,體現其「由博返約」的學術思想。
二、方劑學彙編:《家傳集效方》與《何氏濟生方》
何鎮重視驗方傳承,《家傳集效方》輯錄歷代效方及家傳秘方,注重配伍與適應證的實證記錄。現存刊本《何氏濟生方》則進一步系統化,分門別類收錄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方劑,部分方論中可見其對「氣血調和」、「標本兼治」等中醫治則的發揮。書中方藥多配伍精當,如治痰濕證強調「健脾為本,化痰為標」,反映其重視脾胃的學術傾向。
三、學術思想探微
何鎮著作雖以纂輯為主,然其選材與編排隱含個人醫理見解:
- 重實用而輕玄理:少涉五行生剋推衍,直指藥效與證候對應關係。
- 融通古今:既尊《本經》藥性,亦參時方用藥經驗,如對黃芪「補氣托毒」的應用,兼取張元素與明清溫補學派之說。
- 地域特色:部分方藥添加江南濕熱證治內容,如藿香、佩蘭等芳香化濕藥的配伍應用。
四、歷史定位
何鎮著作屬明清「醫學普及化」潮流下的產物,其分類改革與臨床導向編纂,對後世《本草備要》等簡明本草影響深遠。雖原創理論未成體系,然其整理之功,為民間醫家提供重要參考,尤適合初學者階梯入門。現存《何氏濟生方》刊本,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等機構有藏,可窺清代江南醫家臨床經驗之一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