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何五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何五徵
何五徵,字伯鴻,清代江蘇青浦縣人,出身醫學世家,其父何昌齡為當時著名醫家。何五徵承襲家學,精研醫理,以醫術聞名於世,尤擅長內科雜病及溫病診治,為清代中醫發展的重要人物之一。
學術背景與醫學成就
何五徵深受家學薰陶,熟讀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並結合臨床實踐,形成獨特的診療風格。清代溫病學派興起,何氏亦受其影響,對溫熱病的辨證論治有深入研究,擅長運用清熱解毒、養陰生津等法,體現了溫病學派「衛氣營血」辨證的特色。
臨床特色
- 辨證精準:何五徵重視四診合參,尤擅脈診與舌診,能細察病機變化,針對複雜病症提出精準治法。
- 用藥靈活:其處方注重藥性配伍,善用輕清透邪之品治療外感熱病,並結合滋陰藥物調理內傷虛損,展現中醫「扶正祛邪」的核心思想。
- 調理脾胃:何氏認為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臨床注重調理中焦,常用健脾化濕、和胃降逆之法,以恢復氣血生化之源。
學術影響
何五徵的醫學實踐,反映了清代中醫融合傷寒與溫病學說的趨勢,其診治經驗對後世醫家有一定啟發。雖未見專著傳世,但其學術思想透過門徒或醫案得以流傳,成為江南醫學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何五徵的醫術與家學淵源,不僅彰顯了中醫世家傳承的價值,亦體現了清代醫家對經典理論的創新應用,在中醫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