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何夢瑤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何夢瑤(1692-1764年),字報之,號西池,清代廣東南海人,為雍正八年(1730年)進士,歷任廣西義寧、陽朔、岑溪、思恩等地縣令。因幼年體弱多病,遂潛心鑽研醫藥,終成一代醫家。其醫術精湛,尤擅內科雜病,並於任職思恩期間,遇瘟疫流行,親施方藥,活人無數,深得民望。晚年辭官歸里,專注著述,留下多部醫學經典。

醫學著作與學術貢獻

  1. 《醫碥》
    此書為何氏代表作,以「碥」(砭石)為喻,意在針砭時醫濫用溫補之弊。書中系統論述內科雜病,融合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之六經辨證、劉河間(劉完素)之寒涼學說、李東垣(李杲)之脾胃論,以及朱丹溪(朱震亨)之滋陰理論,並提出個人見解。何氏強調「因病施治」,反對盲目溫補,主張根據病機靈活運用清熱、化痰、活血等法,對清代醫風影響深遠。
  2. 《本草韻語》
    以韻文形式編纂藥物學內容,便於記誦,涵蓋藥物性味、歸經及臨床應用,反映何氏重視醫學普及與教育。
  3. 《婦科良方》、《幼科良方》
    專論婦人經帶胎產及小兒諸疾,結合當時嶺南地區多濕熱的氣候特點,注重調理氣血與清熱化濕,體現其因地制宜的辨治思想。

學術思想特色

何夢瑤繼承金元四大家之學,尤推崇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說,臨證善用滋陰降火法。然其不囿於門戶之見,對溫補派過用參、附等辛熱之品提出批判,認為「熱病誤補,猶抱薪救火」,主張辨證須分虛實寒熱。此外,他結合嶺南地域特點,重視濕熱病機,在治療暑溫、瘴癘等病時,常以清熱解毒、芳香化濁為法,展現其靈活變通的醫術風格。

何氏醫論務實,著述條理明晰,不僅為清代中醫重要文獻,更對後世溫病學發展有所啟迪,堪稱嶺南醫家的代表性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