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何古樸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何古樸
何古樸,明代醫家,餘杭(今屬浙江)人。早年研習儒學,後隱居不仕,專精醫道。其醫學造詣深厚,尤擅長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,著作多涉及醫理、養生及婦科諸科,對後世中醫學發展具有一定影響。
醫學著作與學術貢獻
- 《醫學蘊奧》
此書為何古樸代表作,現存刊本見於日本。內容涵蓋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診治,可能涉及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之說,並結合其個人臨床經驗,闡述疾病機理與治療原則。書中或強調「辨證論治」之核心思想,體現明代醫家對傳統中醫理論的繼承與發揮。 - 《修真正術》
此書未見行世,據書名推測,可能與道家養生術或中醫調攝之法相關。明代醫家常融合道家思想於醫學,注重「治未病」,提倡透過導引、吐納、藥膳等方法調和氣血,以達延年益壽之效。何古樸或於書中探討此類養生理論。 - 《求嗣秘要》
屬婦科專著,可能專論生育調理與不孕症治療。中醫認為「嗣育」與腎氣、衝任二脈密切相關,何古樸或從補腎填精、調理氣血等角度,提出具體方藥與針灸療法,反映明代婦科醫學之特色。
學術背景與時代特色
何古樸所處之明代,中醫學呈現總結與創新並行之勢。醫家多兼通儒、醫,重視經典註釋與臨床實用性。其著作或受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影響,並結合金元四大家學說,展現對「寒涼」、「溫補」等流派之融會貫通。此外,明代印刷術發達,醫籍流通廣泛,何氏著作傳至日本,亦見證當時中日醫學交流之盛況。
理論特色
何古樸之學術思想,可能注重以下面向:
- 臟腑辨證:以五行生剋闡釋疾病傳變,如「肝鬱乘脾」致婦科諸疾,治以疏肝健脾。
- 氣血調和:承襲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說,強調滋陰降火於養生與治療之應用。
- 經絡針藥:或結合針灸與方藥,如取任脈穴位調理婦科病,配以溫經散寒之劑。
何古樸之生平雖記載簡略,然其著作與醫學觀點,仍為明代中醫發展之縮影,值得進一步考據與研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