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何汾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何汾,清代醫家,字丹流(一作丹樓),生平事蹟見載於部分醫史文獻。其醫學造詣深厚,尤擅長痧證診治,曾撰《痧證全書》,惜未見刊行流傳,後世僅能從零星記載窺其學術一斑。
學術背景與痧證專研
清代痧證理論漸趨系統化,何汾承襲前人經驗,結合臨床實踐,對痧證的病因病機、辨證分型及外治手法有所發揮。痧證在中醫範疇屬「痧瘴」或「痧氣」,多因暑濕穢濁之邪阻遏氣機,導致經絡瘀滯,症見胸悶、腹痛、嘔吐,或皮膚現紫紅痧點。何汾可能參考明代《痧脹玉衡》等專著,進一步探討痧毒內攻與臟腑失調的關聯,強調「開泄透邪」之法,如刮痧、刺絡放血等外治術的運用。
《痧證全書》之理論推測
雖原書佚失,據清代痧證學說發展脈絡,可推測其內容或包含以下要點:
- 辨痧綱領:區分「寒痧」、「熱痧」、「絞腸痧」等證型,對應不同舌脈與治法。
- 急救技術:重視刮痧與針刺「痧筋」(皮下靜脈)以泄毒,配合藿香、佩蘭等芳香化濁藥內服。
- 預防調攝:提出避穢濁、調飲食等養生建議,契合中醫「未病先防」思想。
歷史定位與影響
何汾與同時期痧證專家如郭志邃(《痧脹玉衡》作者)互有淵源,其著作雖湮沒,但反映清代醫家對急症實證的處理智慧。清代痧學興盛,何汾之論亦為其中一脈,豐富了外感病與急症救治的理論體系。
(註:本文結合清代醫籍記載及痧證理論共性推演而成,具體學說待考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