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何本立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何本立

何本立,字務中,清代江西清江縣人,具體生卒年不詳,為清代中醫藥學家。其醫學貢獻主要體現在本草學領域,尤其擅長將繁複的藥性理論以簡明歌訣形式呈現,便於後世學習與傳誦。

醫學著作與成就

何本立最重要的著作為《務中藥性》,全書共十八卷。此書從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中精選五百種常用藥物,以韻文歌訣形式編纂,內容涵蓋藥物性味、歸經、功效及臨床應用。此種編寫方式不僅延續了明代以來本草歌訣的傳統(如《藥性賦》),更進一步系統化,成為清代中藥啟蒙的重要文獻之一。書中藥物分類依循《本草綱目》體系,但刪繁就簡,突出實用性,適合初學者誦記。

學術背景與影響

清代中醫藥學發展注重臨床實用與普及教育,何本立的《務中藥性》正反映此趨勢。其歌訣語言簡練,兼顧中醫理論核心,如四氣五味(寒熱溫涼、酸苦甘辛鹹)、升降浮沉、歸經等,並結合藥物配伍禁忌與主治病症。例如,書中對「黃芪」的描述可能以「甘溫歸脾肺,益氣固表魁」概括其補氣昇陽、固表止汗之效,符合中醫「藥性專精」的教學需求。

歷史定位

何本立雖生平記載有限,但其著作在清代地方醫學教育中具有一定影響。現存《務中藥性》刻本可見於部分圖書館及中醫典籍叢刊,為研究清代本草學通俗化的重要資料。其編撰手法亦間接影響後世中藥教材,如《藥性歌括四百味》等,體現中醫知識從經典文獻向大眾傳播的過渡。

(註:以上內容基於歷史文獻記載及中醫藥學傳統理論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學觀點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