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合治內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合治內腑
「合治內腑」為中醫針灸取穴原則之一,出自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,其載:「榮輸治外經,合治內臟。」此處之「合」,特指六腑所對應的「下合穴」,即六腑之氣深入匯聚於下肢的特定腧穴。根據此理論,六腑病症可透過針刺其相應的下合穴進行調治,以疏通腑氣、調和陰陽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六腑(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膽、膀胱、三焦)主傳化水穀,以「通降為順」。若腑氣不通,則易生脹滿、疼痛、嘔逆等症。下合穴為六腑之氣輸注於足三陽經的重要節點,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治腑者治其合」,強調下合穴在調理六腑功能上的獨特作用,其療效較一般腧穴更為直接。
六腑對應之下合穴
- 胃合於足三里(足陽明胃經)
位於膝下三寸,為胃腑下合穴,主治胃脘痛、嘔吐、腹脹等胃系疾患,兼可調理全身氣血。 - 大腸合於上巨虛(足陽明胃經)
位於足三里下三寸,主治腸鳴、泄瀉、便秘等大腸功能失調病症。 - 小腸合於下巨虛(足陽明胃經)
位於上巨虛下三寸,主調小腸受盛失司所致之腹痛、泄痢,亦用於下肢痿痹。 - 膀胱合於委中(足太陽膀胱經)
位於膝膕橫紋中點,善治小便不利、腰背疼痛,為「四總穴」之一,謂「腰背委中求」。 - 三焦合於委陽(足太陽膀胱經)
位於委中外側,主治三焦氣化不利之水腫、癃閉,亦能疏調水道。 - 膽合於陽陵泉(足少陽膽經)
位於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,主調膽腑鬱熱之脅痛、口苦,兼為「筋會」,可舒筋活絡。
臨床應用
「合治內腑」原則廣泛運用於六腑實證或功能紊亂之治療。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,下合穴可「引腑氣下行」,尤擅緩解急性腑病。臨床常配合俞募穴、八會穴等,以增強療效。此外,下合穴亦可用於診斷,按壓異常反應(如壓痛、結節)可輔助判斷相應六腑病變。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與「上病下取」的整體觀,通過遠端取穴調節腑臟氣機,為針灸治療六腑疾病的核心指導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