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合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合夜

合夜為中醫古籍中描述特定時段的專有名詞,指黃昏過渡至黑夜的時分,即日暮與夜間相接之際。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載:「合夜至雞鳴,天之陰,陰中之陰也。」丹波元簡註解:「猶暮夜,言日暮而合於夜也。」此段文字闡明,合夜屬自然界陰氣漸盛的階段,為「陰中之陰」,反映一日中陰氣由初生轉向旺盛的關鍵時刻。

中醫理論中的時間與陰陽

中醫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認為人體氣血運行與自然界晝夜更替相呼應。一日可分為四時:平旦至日中為陽中之陽,日中至黃昏為陽中之陰,合夜至雞鳴為陰中之陰,雞鳴至平旦為陰中之陽。合夜所處的「陰中之陰」時段,陰氣最為沉降,與人體「營衛之氣」的循行密切相關。

合夜與經絡氣血
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」,合夜正值衛氣由陽分轉入陰分之際。此時人體陽氣內斂,陰氣主事,若起居失調或外邪侵襲,易導致「營衛不和」,表現為失眠、多夢或夜間盜汗等症。此外,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陰脾經在此時氣血較盛,與腎藏精、脾主運化的功能相應,故合夜時分宜靜養以助陰血涵藏。

合夜與養生

古代養生家重視「順時調攝」,合夜時分宜避免勞神躁動,以順應陰氣內守之性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指出:「夜半而大會,萬民皆臥。」雖未直言合夜,但強調夜間陰氣主令時應安臥以養陰。若長期逆反此律,如熬夜或夜間過勞,易耗傷陰精,導致虛火上炎或陰陽失衡之證。

古籍中的延伸討論

除《素問》外,後世醫家亦沿用「合夜」一詞,多與時令病機相聯繫。如明代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論及外感病傳變時,提及「邪氣入陰多發於合夜後」,說明陰時病邪易乘虛內陷。此概念亦影響溫病學派對「夜熱早涼」等證的辨治,強調陰分伏熱與時辰的關聯性。

綜觀之,合夜不僅是時間劃分的名詞,更是中醫陰陽理論與時間醫學的具體體現,其內涵貫穿生理、病理及養生實踐,為理解人體與自然同步的重要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