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合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合刺
合刺,又稱合谷刺,為中醫針灸刺法之一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太素》。此刺法屬「五刺」之一,與臟腑理論中的「脾」相應,主要應用於肌肉豐厚之處,以治療肌痹及相關氣血壅滯之證。
理論基礎
合刺之名,源於其操作特點。「合」意指針刺時將針深入至分肉之間(肌肉與肌肉、或肌肉與肌腱的間隙),並於同一穴位多向透刺,形似合谷穴之開闔調氣特性。此刺法強調「分肉之間」的刺激,符合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:「合谷刺者,左右雞足,針於分肉之間」,即進針後,向左右兩側斜刺,狀如雞足分叉,以擴大針感範圍,疏通經氣。
操作手法
- 選穴定位:多取肌肉豐厚處,如肩髃、環跳、承山等穴,或阿是穴(壓痛點)。
- 進針角度:先直刺至分肉層,得氣後退至淺層,再分別向左、右兩側斜刺,形成三向針刺軌跡。
- 刺激量:依據病情虛實調整提插捻轉力度,實證可加強瀉法,虛證則配合補法。
臨床應用
合刺法主要針對「肌痹」,即現代所稱肌肉僵硬、勞損或風濕痹痛等病症。其作用機理在於:
- 行氣活血:通過多向透刺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化解瘀滯。
- 調和脾土:中醫認為「脾主肌肉」,此刺法能激發脾經氣血,強化肌肉濡養功能。
- 緩解痙攣:分肉間的密集刺激可鬆解筋結,改善攣急疼痛。
與其他刺法區別
- 關刺:專刺關節附近肌腱,主筋痹。
- 輸刺:深刺至骨,主腎痹。
- 合刺:特重分肉層的多向刺激,與脾相應,為治肌痹之要法。
合刺法體現中醫「因人施治」的辨證思想,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位深淺靈活運用,為針灸治療肌肉疾患的重要手法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