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合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詳解:合病
定義與源流
「合病」為傷寒病傳變之特殊形式,首載於《傷寒論》,指外感病中兩經或三經同時受邪,起病即並現各經主症,無先後次第之分。清代《傷寒溯源集》強調:「合病者,乃邪氣熾盛,充斥多經,一時並發。」此與「並病」(一經未罷,又傳他經)有本質區別,合病之關鍵在於「同時受邪,齊發見證」。
病機與辨證要點
合病多因正氣不足,或邪氣過盛,致經脈氣血同受擾動。其臨床特徵如下:
- 三陽合病為主:
- 太陽陽明合病:發熱惡寒(太陽表證)兼鼻乾、不眠(陽明裏熱),《景嶽全書》言此乃「邪壅肌表,內迫陽明」之象。
- 太陽少陽合病:太陽表證伴嘔惡、口苦(少陽樞機不利),邪鬱半表半裏。
- 三陽合病:三者兼備,症見發熱、頭痛(太陽)、不眠煩渴(陽明)、嘔逆(少陽),《醫宗金鑒》稱其「邪勢瀰漫三陽,氣機壅滯」。
-
陰陽經合病:
雖較少見,然《傷寒論》有「太陽少陰合病」之例,如太陽病脈反沉(少陰裏虛)、少陰病反發熱(太陽表鬱),此屬表裏同病,虛實夾雜。
經典論述與治法
- 《傷寒論》治法:
-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,主以麻黃湯解表,兼清裏熱;若下利者,用葛根湯升提陽明之氣。
- 太陽少陽合病,黃芩湯清少陽之熱,和太陽之表。
- 後世發揮:
《醫宗金鑒》提出三陽合病「若脈洪大、口渴甚者,白虎湯主之」,直清陽明熾熱,兼顧他經。
與相關概念之鑑別
- 合病 vs 並病:合病為多經同起,並病則由一經漸傳他經,如太陽表證未解,續見陽明裏證,二者需嚴格區分,否則「治有先後,誤則逆亂」(《傷寒溯源集》)。
臨床意義
合病反映邪氣盛實、病位廣泛,治法需權衡主次,或表裏雙解,或側重一經。其辨證精微處,在於釐清各經症狀之輕重緩急,如《景嶽全書》所言:「合病之治,貴在察其孰為標本,孰為緩急。」此概念深化了六經辨證體系,對外感熱病之複雜證候具指導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