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禾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禾髎
別名:出頁、長頻、長歲頁
出處:《針灸甲乙經》
歸經:屬手陽明大腸經
定位:位於上唇部,鼻孔外緣直下,與水溝穴(人中)相平。
解剖結構:
- 神經分佈: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支。
- 血管分佈:有面動、靜脈的上唇支經過。
主治病證:
- 鼻部疾患:鼻塞、鼻衄(鼻出血)、鼻息肉等。
- 面部疾患:口眼喎斜(面癱)、口噤不開等。
- 其他:可輔助治療面部腫痛、牙關緊閉等症狀。
刺灸法:
- 針刺:直刺或斜刺0.3-0.5寸,局部有酸脹感。
- 灸法:較少用灸,因穴位近鼻口,需謹慎。
穴名釋義:
「禾」指穀物,引申為口部進食之處;「髎」意指骨隙或孔穴。本穴位居口鼻之間,故名「禾髎」,與飲食、呼吸功能相關。
臨床應用:
禾髎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穴,大腸經循行上挾鼻孔,故本穴擅長調理鼻部疾患。此外,因穴位鄰近口唇,亦常用於治療面口病症,如面神經麻痺、三叉神經痛等。配合迎香、合谷等穴,可增強通鼻竅、疏風邪之效。
配伍舉例:
- 配迎香、印堂,治鼻塞不通。
- 配合谷、地倉,治口眼喎斜。
附註:
本穴與督脈之水溝穴相平,臨床取穴時可相互參照。其位置特殊,針刺時需避開血管,以免出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