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喝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喝喝
在中醫學典籍中,「喝喝」一詞用以形容喘息時伴隨的呼呵聲,屬臨床症狀描述範疇。此術語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記載手少陰心經病候時提及:「是動則病饑不欲食,面如漆柴,咳唾則有血,喝喝而喘。」意指患者呼吸急促,氣息粗重,發聲如呵,多因氣機逆亂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。
中醫病機分析
- 氣逆與肺失宣降
「喝喝而喘」常見於肺氣壅滯或心氣不足之證。肺主氣司呼吸,若外邪犯肺、痰濁內阻,或心陽虛衰致肺氣不降,均可能引發氣逆作喘,聲如喝喝。《素問·咳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。」說明喘症雖病位在肺,然與他臟密切相關。 - 心經病候關聯
《靈樞》將此症歸於手少陰心經「是動病」,提示心氣異常可影響呼吸。心主血脈,若心火亢盛或心血瘀阻,上迫於肺,亦可見喘息喝喝,兼見咳血、面黯如漆(陰血虧虛之象)。 - 痰飲與氣虛因素
痰飲內停、阻塞氣道,或久病氣虛、腎不納氣,皆可導致呼吸有聲。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咳逆上氣,喉中水雞聲」,雖未直言「喝喝」,然病機相通,均屬氣道不暢之表現。
古籍延伸探討
「喝喝」之聲亦可見於其他經典描述,如《傷寒論》中喘證多與太陽病、陽明病相關,或因邪熱壅肺,或因津傷化燥,其喘聲或急或粗,皆可歸於廣義「喝喝」範疇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進一步區分虛實,實喘者「氣長而有餘」,虛喘者「氣短而不續」,而喝喝之聲多偏於實證。
現代中醫臨床意義
此症狀今多歸屬「喘證」「哮病」範疇,辨證時需結合四診:
- 若喝喝喘促伴痰黃黏稠,屬痰熱壅肺;
- 若聲低氣怯、動則加劇,則為肺腎兩虛;
- 面如漆柴、咳血者,需考慮陰虛火旺或瘀血阻絡。
「喝喝」一詞體現中醫對症狀的細膩觀察,透過聲息變化辨析內在病機,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