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呵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呵欠

證名,又稱「欠」,出自《醫碥·欠嚏》。呵欠為人體常見生理現象,然中醫視其為臟腑氣機變化的外在表現,與陰陽氣血之盛衰、經絡之通調密切相關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  1. 陽氣虛衰
    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陽氣盡,陰氣盛,則目瞑;陰氣盡而陽氣盛,則寤矣。」頻頻呵欠多見於陽氣不振、陰寒內盛之證,尤見於疲勞過度或久病體虛者,屬「陰引陽出」之象。
  2. 肝鬱氣滯
    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可引發呵欠連連,伴胸脅脹悶、嘆息等症,此為肝失條達之徵。
  3. 脾胃氣虛
    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。中氣不足時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氣機升降失司,易見呵欠頻作,並見食少倦怠、面色萎黃等症。
  4. 腎精虧虛
    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主骨生髓。腎精不足者,髓海空虛,元神失養,常見呵欠伴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等症,多見於年老或房勞過度者。

經絡關聯

呵欠與陽明經、少陰經關係密切。《針灸甲乙經》指出,陽明經氣血充盛則精神振作,若經氣不足,則易生倦怠呵欠;少陰經屬腎,若腎氣虛衰,亦見呵欠連連。

古籍記載

《黃帝內經》將呵欠歸為「陽氣欲伸」之象,與睡眠醒寐相關;《諸病源候論》則認為其與「陰陽相引」有關,屬氣機不調之候。

綜上所述,呵欠雖為尋常之舉,然中醫辨證重視其背後的臟腑氣血失衡,可作為診察體質與病機之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