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號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號蟲
號蟲為中醫古籍所載之一種奇異病證,屬寄生蟲類疾患,其特徵在於蟲體寄生於人體皮肉之間,並能發出聲響,狀如幼兒啼哭。此病名見於清代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三,描述其蟲形似蟹,由筋肉所化,行走於皮下,且伴隨特殊鳴聲。
病因與病機
中醫認為,號蟲之成因與「蟲積」及「痰瘀互結」相關。蟲積多因飲食不潔、濕熱內蘊,或正氣虛弱,致使蟲類孳生;而痰瘀滯留經絡,久則可能化生異物。此蟲寄生皮肉,擾動氣血,故產生聲響,甚或導致局部腫痛、瘙癢等症狀。
臨床表現
- 蟲行感:患者自覺皮下有物移動,或見局部肌膚隆起如線狀。
- 異常聲響:蟲體活動時發出啼哭般聲音,多於夜間或靜處明顯。
- 皮膚變化:或伴隨紅腫、瘀斑,甚則潰爛流水。
治療方法
《外科證治全書》提出以「雷丸、雄黃等分為末,摻豬肉上炙食」之法。雷丸性苦寒,具殺蟲消積之效;雄黃辛溫,能解毒燥濕,二者合用可驅蟲化瘀。此外,傳統中醫亦可能配合以下方藥:
- 內服:選用「烏梅丸」加減,以安蛔殺蟲;或「桃紅四物湯」活血通絡,助排蟲體。
- 外治:以雄黃末調醋外敷患處,或針灸局部穴位以通絡驅邪。
考證與存疑
號蟲之記載雖詳於文獻,然因其症狀特異,且現代醫學未見明確對應病種,故歷來醫家多持保留態度。或推測此症可能與寄生蟲感染(如絛蟲、絲蟲)或神經性幻覺有關,然尚無定論。
此病名反映了中醫對「蟲病」的獨特認知,結合了觀察經驗與理論推演,雖存爭議,仍為中醫外科學中一則值得探討的奇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