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豪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豪針

豪針,即毫針,為中醫針灸療法中最為常用的針具之一。「豪」與「毫」古字相通,故典籍中亦作「豪針」。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記載:「嬰兒者,其肉脆血少氣弱,刺此者,以豪針……」明確指出豪針適用於氣血未充、肌膚嬌嫩的嬰幼兒,因其針體纖細,能減輕刺激,避免損傷正氣。

毫針的形制特點為針身細如毫髮,傳統以金、銀、銅等金屬鍛造,現代則多採用不鏽鋼材質,兼具彈性與韌性。其結構可分為針尖、針身、針根、針柄及針尾五部分,長短規格繁多,短者半寸(約15毫米),長者可達五寸(約125毫米),直徑則從0.16毫米至0.35毫米不等,臨床依穴位深淺及病症需求擇用。

在針刺理論中,毫針被歸為「九針」之一,主司「通調經脈,調和氣血」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毫針需「靜以徐往,微以久留」,操作時講究手法輕靈,透過提插、捻轉等行針技巧,以激發經氣、補虛瀉實。其適應範圍極廣,凡內科雜病、痛症、氣血失調等,皆可藉毫針調治,尤擅長治療經絡瘀滯、氣機不暢之證。

毫針之運用,深植於中醫辨證思維。如《針灸大成》所述:「用針之法,先明氣血之盛衰,次察經絡之虛實。」臨床施術時,需結合患者體質、病位深淺及經絡循行,選取適當針具與刺法。例如,刺絡瀉血多用粗針,而調理氣機或針刺面部等敏感部位,則以細毫針為宜,體現中醫「因人制宜」的治療原則。

毫針療法不僅在中國歷代醫籍中占有重要地位,現代研究亦證實其能調節神經-內分泌-免疫網絡,促進局部微循環,展現中醫「以針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的科學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