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毫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毫針

毫針為中醫針灸療法中最為常用之針具,其名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屬古代「九針」之一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記載:「毫針,長三寸六分」「尖如蚊虻喙」,言其針體纖細,針尖鋒利如蚊蟲之喙,可輕巧刺入腧穴,調和氣血。《靈樞·九針論》進一步闡述:「毫針取法於毫毛,長一寸六分。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。」指出毫針仿效毫毛之細柔,擅長治療絡脈中的寒熱痛痹等病症。

毫針之構造

毫針結構精細,可分為五部分:

  1. 針尖(針芒):針之尖端,需銳利而圓滑,以減少進針時之痛感與組織損傷。
  2. 針身:針之主體,長短粗細各異,為刺入穴位之主要部分。
  3. 針根:連接針身與針柄之處,結構需堅固,以防折斷。
  4. 針柄:手持之處,便於施術者操作,常見有纏絲柄、塑膠柄等。
  5. 針尾:針柄末端,多用於艾灸時插置艾絨(如溫針療法)。

毫針之規格

現代毫針多以不銹鋼製成,兼具韌性與鋒利度,亦有使用金、銀或其他合金者,以適應不同體質與治療需求。其規格主要依針身長度與直徑區分:

針身長度

  • 0.5寸(約15毫米)
  • 1寸(約25毫米)
  • 1.5寸(約40毫米)
  • 2寸(約50毫米)
  • 2.5寸(約65毫米)
  • 3寸(約75毫米)
  • 4寸(約100毫米)
  • 5寸(約125毫米)
  • 6寸(約150毫米)

臨床以1.5至3.5寸長度最為常用,適用於多數穴位。

針身粗細

  • 26號(直徑約0.4毫米)
  • 28號(直徑約0.38毫米)
  • 30號(直徑約0.32毫米)
  • 32號(直徑約0.27毫米)

粗針多用於體質壯實或需強刺激者,細針則適宜體弱、敏感者及面部等皮薄部位。

毫針之臨床應用

毫針為針灸治療之核心工具,其運用基於中醫經絡理論,通過刺激特定穴位以調節氣血、平衡陰陽。主要應用於:

  • 疏通經絡:治療氣血瘀滯所致之疼痛、麻木。
  • 調和營衛:改善外感病證,如風寒、風熱表證。
  • 扶正祛邪:補益虛損或瀉除實邪,如虛寒、濕熱等證。
  • 特殊療法:如透刺法(一針透多穴)、浮刺法(淺層刺激)等。

毫針之操作手法豐富,包括提插、捻轉、迎隨補瀉等,需依辨證靈活運用。其細微精巧之設計,正體現中醫「微調氣機」之治療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