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薄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薄澤
薄澤為中醫診斷學中望診術語之一,指患者面色或皮膚所呈現之浮薄明亮、光澤外露的狀態。此種色澤特徵多反映病邪輕淺、病位在表,屬陽證範疇,常見於外感風邪或病在皮毛之證候。
理論淵源
- 《靈樞》之論述
- 《靈樞·五色》明確指出:「薄澤為風」,意指風邪侵襲人體,多先犯陽分(如皮毛、肌表),因風性輕揚開泄,故面色雖浮露光澤,卻顯淺薄不沉。
- 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類經》注釋中進一步闡釋:「風病在陽,皮毛受之,故色薄而澤」,強調風邪致病時,陽氣外浮而顯現此象。
- 《靈樞·衛氣失常》亦提及:「色起兩眉薄澤者,病在皮」,說明眉間(候肺與皮毛)若見薄澤之色,可推斷病邪位於皮部。
-
與病機之關聯
薄澤之象與「浮脈」相似,均主表證。風為陽邪,其性升散,易襲陽位(如頭面、肌表),故患者面色雖亮澤卻欠渾厚,反映正氣未大傷而邪氣未深入。此外,濕邪初犯肌表時,亦可能因濕性黏滯而夾雜薄澤之象,但多兼見面色微滯。
臨床辨證要點
- 病位判斷:薄澤常見於外感病初期,如風寒表證或風熱犯肺,病位多在衛分或皮毛。若見於內傷雜病,則需結合其他診法,辨別是否為陽氣浮越或虛陽外露。
- 兼色辨析:
- 薄澤兼白:多屬風寒表證。
- 薄澤兼赤:可能為風熱上擾或陽明經熱初起。
- 薄澤而隱現青黃:或為風濕鬱於肌腠。
與其他色澤之鑒別
- 濃濁 vs. 薄澤:色澤沉濁晦暗多主裏證、陰證,與薄澤之表陽特性相反。
- 潤澤 vs. 薄澤:潤澤為氣血調和之常色,光潤含蓄;薄澤則偏於外浮,缺乏根底。
薄澤作為望診細微徵象,需結合整體神色、舌脈及病程綜合分析,方能準確判斷病邪性質與傳變趨勢。歷代醫家重視此徵,正因其能早期揭示病邪淺深,為「治未病」提供直觀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