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賁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賁肫,又稱賁豚,為中醫病名,屬「積聚病」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積聚病諸候》。其名取義於發作時氣逆上衝之狀,如豚(小豬)奔突,故稱「賁肫」或「賁豚」。
病因病機
賁肫歸屬於「腎之積」,與腎經氣機逆亂密切相關。其成因多由下焦陰寒內盛,或情志鬱結,導致腎氣不固,水寒之氣上逆,衝犯心胸。亦有因肝鬱化火,引動衝脈之氣上逆所致。
臨床表現
- 發作特徵:氣從少腹(下腹部)突然上衝,直抵心下(胃脘部)或咽喉,伴隨胸悶、心悸,甚則呼吸急促,發作後自行緩解,反覆發作。
- 兼症:
- 寒證者:畏寒肢冷、腹中冷痛、舌淡苔白。
- 熱證者:口乾心煩、面赤、舌紅苔黃。
- 脈象:沉弦或緊(寒證);弦數(熱證)。
證型辨治
-
腎寒上逆
- 病機:腎陽不足,陰寒內停,寒氣挾衝脈上逆。
- 治法:溫腎降逆。
- 代表方:桂枝加桂湯(《傷寒論》),重用桂枝以平衝降逆;寒甚者合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
-
肝鬱化火
- 病機: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衝脈氣逆。
- 治法:疏肝清熱,和胃降逆。
- 代表方:奔豚湯(《金匱要略》),以川芎、當歸調肝,黃芩、葛根清熱,半夏、生薑降逆。
古籍論述
- 《金匱要略·奔豚氣病脈證治》:「奔豚病,從少腹起,上衝咽喉,發作欲死,復還止。」明確描述其發作特點。
- 《難經·五十六難》將賁肫列為「五積」之一,謂:「腎之積名曰賁豚,發於少腹,上至心下,若豚狀。」
賁肫之證,雖以氣逆為標,然其本多與腎、肝、衝脈功能失調相關,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