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頏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頏顳(頏顙)之中醫詳解
頏顳,又稱頏顙,為中醫解剖學之名詞,指人體咽喉後壁之上部,與後鼻道相連之區域。此部位乃呼吸之要道,亦與鼻腔分泌物之排泄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氣機升降」之關鍵所在。
解剖位置與生理功能
根據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所載:「頏顙者,分氣之泄也。」意指頏顳為氣機分流與宣洩之樞紐。張景嶽於《類經》註解云:「頏,頸也。頏顙,即頸中之喉顙,當咽喉之上,懸雍之後,張口可見者也。」其具體位置位於懸雍垂(小舌)後方,上通鼻竅,下連咽喉,為呼吸氣息出入之門戶。
頏顳之開闔,直接影響鼻竅之通利。若此處氣機不暢,可致鼻淵(鼻竇炎)、鼻涕不收等症,如《靈樞》所言:「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,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」此即說明,若頏顳氣道受阻,則鼻液排泄失常,甚則引發上焦濕熱壅滯。
與經絡臟腑之關係
頏顳與肺、脾、腎三臟關係密切:
- 肺主氣司呼吸,頏顳為氣道之要衝,肺氣宣發肅降失常,可致此處氣滯或痰凝。
- 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濕盛,痰濕上泛,可阻塞頏顳,導致鼻塞流涕。
- 腎為氣之根,腎虛不納氣者,亦可影響頏顳之氣機通暢,尤常見於虛寒型鼻鼽(過敏性鼻炎)。
此外,頏顳與督脈、任脈相交會,故其功能亦受奇經八脈之調節。
臨床意義
中醫診治鼻咽疾病時,常需考量頏顳之狀態:
- 外感風邪:風寒或風熱襲肺,可致頏顳氣道閉塞,見鼻塞、噴嚏。
- 痰濕內阻:痰濁凝滯於此,則鼻流濁涕、嗅覺減退。
- 氣虛下陷:中氣不足者,頏顳失於固攝,可見清涕淋漓。
歷代醫家治療此類病症,多用宣肺通竅(如辛夷、蒼耳子)、健脾化濕(如茯苓、白朮)、或溫腎納氣(如補骨脂、益智仁)等法,以恢復頏顳之氣機通調。
此部位雖非現代解剖學之明確結構,然於中醫理論中,其生理病理意義深遠,為理解鼻咽功能及相關疾病之重要概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