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頷頦脫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頷頦脫下

頷頦脫下,又稱「下頜脫臼」或「頜骨脫位」,屬中醫傷科範疇,指下頜關節(即「頰車」部位)因外力或氣血失調而脫離正常位置,導致開合不利、言語咀嚼受阻之病證。此名首見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,書中將其歸為「脫臼」一類,與「頰車蹉」(下頜關節錯位)密切相關,二者皆屬頜部筋骨失穩之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頷頦脫下多與肝腎、經絡及外力作用相關:

  1. 肝腎不足:肝主筋,腎主骨。若肝血虧虛或腎氣不固,筋脈失養,則關節韌帶鬆弛,易因輕微外力(如大笑、呵欠)而脫位。
  2. 經絡氣滯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面頰,若氣血運行不暢,經筋拘急或弛緩,可致關節穩定性下降。
  3. 外力損傷:直接撞擊或過度張口(如咬硬物、針灸操作不當),迫使頜關節突破生理活動範圍,造成脫臼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單側脫位:下巴偏向健側,患側頰車部凹陷,口齒不清。
  • 雙側脫位:下頜前突,口不能閉,流涎不止,面形拉長。
  • 兼症:局部腫痛,或伴耳前區壓痛,嚴重者可見咀嚼肌痙攣。

中醫辨治要點

  1. 手法復位:為首要治法,如「口腔內復位法」或「口外推拿法」,需順應關節結構,以柔勁導引歸位。古籍《醫宗金鑑》強調「驟猝脫者,宜急按入」,避免久拖致筋絡瘀阻。
  2. 藥物調理
    • 初期:以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絡為主,方如「復元活血湯」加減。
    • 慢性或習慣性脫位: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選用「六味地黃丸」合「芍藥甘草湯」。
  3. 外治法:復位後以繃帶固定,或局部敷貼「梔子膏」以消腫止痛;針灸可取頰車、下關、合谷等穴,調和局部氣血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
此症相當於西醫「顳下頜關節脫位」(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location),中醫從整體調節入手,不僅針對關節復位,更重視內在肝腎氣血之調攝,以標本兼治,降低復發風險。

頷頦脫下雖非重症,然未及時處理或反覆發作,恐致關節囊鬆弛,遷延難癒。中醫結合手法、藥物與養護,體現「筋骨並重」之治療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