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頷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頷骨

頷骨,又稱「下頜骨」,位於面部下方,為頭顱骨中唯一可活動的骨骼,主司口腔開闔與咀嚼功能。在中醫學理論中,頷骨不僅是解剖結構的一部分,更與經絡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
解剖位置與結構
頷骨分為「頷體」與「頷支」兩大部分:

  1. 頷體:即下頜骨前下部分,呈弓形,構成口腔下緣,內側附著牙齒,為咀嚼之主要承力處。
  2. 頷支:垂直向上延伸,末端分叉為「冠突」與「髁突」,與顳骨關節窩構成「顳頷關節」,主導下頜運動。

中醫理論中的頷骨
中醫認為,頷骨與「腎」、「胃」二臟腑關係密切:

  • 腎主骨生髓:腎精充足則骨骼強健,若腎虛可能導致頷骨發育不良或牙齒鬆動。
  • 足陽明胃經循行:胃經「循頰車,上耳前」,頷骨周邊的「頰車穴」為胃經要穴,主治牙痛、口噤不開等症,反映胃經氣血盛衰。

臨床相關病症

  1. 頷痺(顳頷關節紊亂):多因外感風寒或肝腎虧虛,導致關節彈響、疼痛,中醫以針灸或調理肝腎為治。
  2. 頷腫(下頜腫脹):常見於胃火上炎或痰瘀互結,可伴隨牙齦腫痛,需清胃瀉火或化痰散結。

經絡與穴位應用
頷骨周邊穴位如「頰車」、「下關」、「大迎」等,均屬足陽明胃經,常用於治療面部疾患。針刺或艾灸此處,可疏通經絡,調和氣血,改善局部症狀。

小結
頷骨在中醫視角下,既是解剖實體,亦為經絡臟腑功能的外在映照。其健康與否,與腎氣盈虧、胃經通暢息息相關,臨床辨證時需綜合考量內外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