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薄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薄貼

薄貼為中醫外科傳統用藥形式之一,其名最早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翼方》卷二三,為膏藥之古稱。古代中醫依其形制與用途,將薄貼分為兩類:

  1. 布背薄貼
    以布料為基底,藥層厚而面積較大,俗稱「大膏藥」。此類膏藥多用於貼敷較大範圍之患處,如筋骨痠痛、跌打損傷等,其厚實的藥層能持久釋放藥性,達到溫通經絡、散寒止痛之效。
  2. 紙背薄貼
    以紙張為基底,藥層薄而面積較小,專指傳統意義上的「薄貼」,亦稱「小膏藥」。此類薄貼多用於覆蓋瘡瘍、癰疽等外科創面,因其輕薄,能貼合皮膚而不妨礙氣血流通,同時發揮祛腐生肌、清熱解毒之功。

廣義薄貼之演變
隨中醫外治技術發展,薄貼之概念已擴展至多種基質調製的膏劑,包括:

  • 油膏:以植物油或動物油為基質,調入藥末製成,質地柔潤,適用於乾燥皸裂或潰瘍創面。
  • 其他基質膏劑:如以蜂蠟、凡士林等調製,依藥性需求配伍清熱、活血或收斂藥物,適應不同證候。

薄貼於中醫理論之應用
薄貼作用機理符合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原則,透過皮膚吸收藥性,直達病所。例如:

  • 溫經通絡:如川烏、草烏配伍之薄貼,用於寒痹疼痛。
  • 清熱解毒:如黃連、黃柏為主的薄貼,適用於熱毒瘡瘍。
  • 活血化瘀:如乳香、沒藥製成之薄貼,可消腫散結。

薄貼之配伍與使用,需依患者體質、病情寒熱虛實辨證施治,體現中醫「因人制宜」之特色。此一傳統劑型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,兼具便捷性與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