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旱苗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旱苗法

旱苗法為中醫傳統人痘接種術之一,屬「時苗接種」範疇,主要用於預防天花。其法取天花患者癒後所結之痘痂,研為極細末,置於曲頸根管或細竹管一端,對準受種者鼻孔輕吹,使藥末隨氣流進入鼻腔,以達接種之效。此法源自明代《種痘新書》等醫籍記載,為早期人工免疫之重要實踐。

操作原理與中醫理論
中醫認為,天花屬「疫癘之氣」,其病機為外感穢毒,內蘊濕熱。旱苗法藉由將「時苗」(即患者痘痂)引入未病者體內,觸發「正氣抗邪」之反應。痘痂經鼻腔黏膜吸收後,可激發衛氣運行,使營衛調和,從而誘發輕度天花症狀(如七日後發熱),繼而產生免疫力。此過程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以毒攻毒」及「先安未受邪之地」的治未病理論。

技術特點與演變
旱苗法因操作簡便,曾廣為流傳,然其弊在於:

  1. 藥效不穩:鼻腔分泌物易沖刷痘苗,導致接種失敗。
  2. 刺激黏膜:痘痂粉末易引發鼻衄或涕淚增多,反不利藥末留存。
    後世醫家遂改良為「水苗法」(以痘痂調水蘸棉塞鼻)或「熟苗法」(經多代接種減毒),以提升安全性與有效性。

歷史意義
旱苗法雖漸被淘汰,然其為中醫「以苗制疫」思想之體現,亦為現代疫苗學之先驅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詳述其與「漿苗法」「痘衣法」之差異,反映中醫對免疫機制的早期探索。此術不僅見證中醫防疫智慧,更影響18世紀歐洲人痘接種術之發展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與歷史脈絡,未涉現代醫學評判或臨床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