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汗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汗證,證名。汗出異常的證候。見《醫學正傳》。一般分自汗、盜汗兩類。由於病情不同,又有陰汗、陽汗之分,及戰汗、狂汗、紅汗、漏汗、陰盛格陽汗、亡陽汗、絕汗、頭汗、額汗、心汗、腋汗、手足汗、無汗、偏沮等多種。詳見各條。
汗證是指汗出異常的證候。汗出異常,是指汗出過多或過少,或汗出不正常的時間、部位、性質等。汗出異常,是人體陰陽失調的表現。
汗證的病因病機,主要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陽加於陰,汗出乃成。」陽氣主動,陰氣主靜。陽氣充足,則汗出正常;陽氣不足,則汗出減少;陰氣過盛,則汗出過多。
汗證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汗出過多、汗出過少、汗出不正常的時間、部位、性質等。汗出過多,又稱為自汗。自汗是指無外界因素刺激,汗出不止。自汗多見於陰虛內熱、氣虛陽浮、表虛不固等證。汗出過少,又稱為盜汗。盜汗是指入睡後汗出,醒後汗止。盜汗多見於陰虛火旺、陰虛陽亢、氣陰兩虛等證。汗出不正常的時間、部位、性質等,包括戰汗、狂汗、紅汗、漏汗、陰盛格陽汗、亡陽汗、絕汗、頭汗、額汗、心汗、腋汗、手足汗、無汗、偏沮等。
汗證的治療,應根據汗證的病因病機,辨證施治。陰虛內熱者,宜滋陰降火;氣虛陽浮者,宜補氣固表;表虛不固者,宜益氣固表;陰虛火旺者,宜滋陰降火;陰虛陽亢者,宜滋陰降火;氣陰兩虛者,宜益氣養陰;亡陽汗者,宜回陽固脫;絕汗者,宜急救回陽;頭汗者,宜清熱涼血;額汗者,宜清熱除煩;心汗者,宜清心除煩;腋汗者,宜清熱利濕;手足汗者,宜清熱除濕;無汗者,宜溫陽散寒;偏沮者,宜疏風散寒。
汗證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注意飲食調養,多吃具有滋陰降火、補氣固表、清熱利濕等作用的食物,如百合、蓮子、銀耳、山藥、大棗、桂圓、白果、核桃、芝麻、糯米、小米、綠豆、冬瓜、苦瓜、絲瓜、西瓜等。
- 注意起居調養,不宜熬夜,不宜過度勞累,不宜暴飲暴食,不宜吹風受寒,不宜情緒激動。
- 注意勞逸結合,保持心情舒暢,適當參加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。
-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,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。
汗證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症候,其病因病機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。因此,在臨床上遇到汗證患者時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以取得良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