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汗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汗證
汗證為中醫證名,指人體汗液排出異常之病候,首見於明代虞摶《醫學正傳》。其病因多與陰陽失調、營衛不和、氣血虧損或邪熱鬱蒸相關,臨床表現複雜,可分為自汗與盜汗兩大類,並依病機、部位及特徵細分多種證型。
主要分類
-
自汗
- 特徵:清醒時無故汗出,活動後加劇。
- 病機:多屬氣虛、陽虛,衛陽不固,腠理疏鬆,津液外泄。
- 兼證:常見神疲乏力、畏寒、易感冒等。
-
盜汗
- 特徵:入睡後汗出,醒後汗止。
- 病機:多因陰虛內熱,虛火迫津外泄,或氣陰兩虛所致。
- 兼證:伴見潮熱、顴紅、口乾咽燥等。
其他特殊證型
- 陰汗:汗出清冷,多屬腎陽不足,下焦寒濕。
- 陽汗:熱汗黏膩,多因濕熱蘊蒸。
- 戰汗:外感熱病中,正邪交爭而突發全身戰慄汗出,為病情轉機之兆。
- 絕汗(脫汗):大汗淋漓如珠,黏膩不流,屬陰陽離決之危候,常見於亡陽證。
- 頭汗:僅頭部汗出,多因上焦熱盛或濕熱鬱蒸。
- 手足汗:手足心多汗,或為脾胃濕熱,或為陰虛陽亢。
病理機轉
中醫認為「汗為心之液」,其調節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:
- 肺主氣,司腠理開闔:肺氣虛則衛外不固,腠理不密。
- 心主血脈,血汗同源:心氣不足或陰虛火旺,可致汗液妄泄。
- 腎主五液,固攝津液:腎陽虛衰則陰汗不止,腎陰虧虛則盜汗頻作。
-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:脾胃濕熱可蒸騰津液外溢,形成手足汗或黃汗。
辨證要點
臨床須辨明汗出之部位、時間、性質及伴隨症狀,結合舌脈診斷:
- 虛證:汗出清稀,氣短脈弱,多屬氣陽不足。
- 實證:汗出黏膩,身熱煩躁,舌紅苔黃,多為濕熱或鬱火。
汗證雖為體表之徵,實反映內在臟腑失衡,故治療需究其根本,或益氣固表,或滋陰降火,或清化濕熱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