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汗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汗血

汗血,又稱為血汗肌衄,是一種病證名稱,指的是汗液呈現淡紅或帶有血絲的現象。《諸病源候論.汗血候》中記載:「肝藏血,心之液為汗,言肝心俱傷於邪,故血從膚腠而出也。」汗血也參見於肌衄條。

病因機轉

汗血的主要病因是肝臟和心臟功能失調,導致血液循環異常,使血液從肌膚中流出。肝臟負責藏血,心臟主宰血液循環,肝臟的主要功能是疏通血液,心臟掌管脈搏。如果肝臟和心臟功能失調,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,使血液外溢至肌膚,形成汗血。此外,外感風寒、濕熱等邪氣也可能引起汗血。

臨床表現

汗血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症狀:

  • 汗液呈淡紅或帶有血絲
  • 汗出後皮膚出現瘀斑或紫癜
  • 鼻衄、齒衄、便血、尿血等症狀
  • 伴有頭暈目眩、心悸氣短、胸悶腹脹、四肢乏力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薄等症狀

診斷與治療

汗血的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相關檢查進行綜合判斷。

治療汗血主要目的是疏肝理氣、養血止血。可以選用柴胡疏肝散、當歸四逆湯、四物湯等中藥進行治療。此外,還可以配合針灸、推拿、按摩等中醫外治法進行治療。

預防措施

預防汗血的方法包括:

  1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過度勞累,注意休息。
  2. 飲食宜清淡,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3.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5. 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受涼。
  6. 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以上是關於汗血的相關知識,希望對您有所幫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