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汗下並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汗下並用

汗下並用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,指同時運用「汗法」與「下法」以表里雙解,適用於外感表證未解、內有實熱積滯之「表里同病」證候。此治法源於《傷寒論》「表解乃可攻里」之原則,然臨牀若遇表邪未除而里熱已成,單獨發汗恐助里熱,單獨攻下易引邪內陷,故需汗下並施,使邪氣分消。

核心病機與辨證要點
此證多因外感風寒或風熱,邪氣未及宣散,內傳陽明或壅滯胸膈,化熱成實。其辨證關鍵在於:

  1. 表證存在:發熱、微惡風寒、頭痛、脈浮等邪客肌表之象。
  2. 里實已成:胸膈煩熱、大便秘結、苔黃白相兼、脈浮滑數等內熱積滯之候。

經典方劑與配伍精義
代表方如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之涼膈散,組成以大黃、芒硝瀉熱通腑,黃芩、梔子清泄三焦,薄荷、連翹辛涼透表,竹葉清心除煩,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以瀉下為主,佐輕清宣透之品,使表邪隨汗而解,里熱從下而泄,共奏「清上瀉下、表里分消」之效。

臨牀應用與變通

  1. 風熱壅盛證:若表熱偏重,可加銀花、桑葉增強疏風清熱。
  2. 陽明腑實證:若腹滿痛拒按,可合大承氣湯急下存陰。
  3. 少陽陽明合病:兼見口苦咽乾,可仿大柴胡湯意,和解與攻下並行。

理論淵源與發展
《內經》提出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「其下者,引而竭之」,奠定汗下二法基礎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中創立「桂枝加大黃湯」等方,示範表里雙解之範例。後世溫病學派更擴展其用,如防風通聖散治風熱壅盛、表里俱實之證,體現汗下並用之靈活變通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標本兼顧」「因勢利導」之治療智慧,然須嚴格辨證,把握表里邪氣之輕重緩急,方不致誤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