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汗淅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汗淅瘡

汗淅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因多汗浸漬皮膚皺摺處,以致局部濕爛成瘡之症。此病多見於體胖多汗之人,或因暑濕季節汗出不暢,久未洗浴,濕熱鬱蒸肌膚所致。《外科啟玄》卷九記載:「肥人多汗,多不洗浴,淹淅皮膚,爛成瘡者,痛不可忍。」明確指出其病因與臨床特徵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汗淅瘡之發,主要與濕熱蘊結有關。人體腠理疏鬆,汗液外泄不暢,加之久未潔身,濕濁停滯於皮膚皺摺處,如頸項、腋下、腹股溝等部位,濕鬱化熱,浸漬肌膚,遂致局部皮膚糜爛、疼痛,甚則滲液流滋。

臨床表現
患處皮膚潮紅、濕爛,或有淺表潰瘍,邊緣清晰,伴灼熱疼痛,嚴重者可因摩擦而加重,甚則繼發感染。此病與現代醫學所稱的「間擦疹」或「褶爛」相似,多見於嬰兒、肥胖者及長期臥床患者。

治療方法
中醫外治以清熱燥濕、收斂生肌為主。傳統方藥選用真哈粉(即蛤粉)與滑石粉等份混合,研極細末,外撒患處。蛤粉性寒,能清熱解毒;滑石粉甘淡滲濕,可收濕斂瘡,二者合用,共奏清熱燥濕、保護瘡面之效。若濕熱較重,可酌加黃柏、苦參等清熱燥濕之品研末同用。

預防與調護
保持皮膚清潔乾爽為預防汗淅瘡之關鍵,尤其肥胖者及夏季多汗之時,宜勤沐浴,更換柔軟透氣衣物,避免汗液久漬肌膚。此外,飲食宜清淡,少食肥甘厚味,以免助濕生熱。

此病輕者易癒,然若調護失當,濕熱久蘊,恐致瘡面擴大或染毒成膿,故早期治療尤為重要。歷代醫家強調外治與調護並重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既病防變」之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