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汗為心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汗為心液

在中醫理論中,「汗為心液」是一個重要的生理學概念,源自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所載:「五臟化液,心為汗。」此論述闡明了汗液與心的密切關係。中醫認為,心主血脈,而血與汗同源於津液,均由水穀精微所化生。當津液外泄為汗時,不僅耗傷陰液,亦可能影響心血,進一步累及心臟功能。

從生理角度而言,汗液的生成與排泄依賴於陽氣的蒸騰與津液的布散。心屬火,主一身之陽氣,其推動力促使津液從血脈中滲出腠理,化而為汗。因此,適度出汗是人體氣血調和的表現,但若過度出汗,如大汗淋漓或長期自汗、盜汗,則可能導致「津血同傷」的病理變化。

臨床上,過汗不僅耗損津液,亦會使心氣隨汗外泄,進而引發心悸、怔忡、氣短等症狀。此即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所言:「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」強調了血汗同源的生理特性,以及過汗對心血的直接影響。此外,心陰不足者亦常見夜間盜汗,此因陰虛內熱,迫津外泄,進一步加重心陰耗傷,形成惡性循環。

在治療上,中醫重視調節心之氣血陰陽以固攝汗液。例如,心氣虛者可用生脈散益氣生津;心陰虛者則以天王補心丹滋陰安神;若心陽不振而汗出不止,可考慮桂枝加附子湯溫陽固表。此類方劑皆體現「汗為心液」理論在辨證施治中的具體應用。

總之,「汗為心液」之說不僅揭示了汗與心的生理聯繫,更為異常汗證的診治提供了理論依據,反映了中醫整體觀中「五臟相關」的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