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汗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汗竅
汗竅,又稱「毛孔」,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指人體體表汗液滲出的孔竅。《黃帝內經》稱其為「玄府」,意指細微而不可見的通道,為氣血津液輸布於肌表的重要門戶。
中醫理論中的汗竅功能
- 司開闔,調節體溫
汗竅受衛氣調控,遇熱則開泄以排汗散熱,遇寒則閉闔以固護陽氣,此為「陽加於陰謂之汗」的生理機制。 - 宣發肺氣,通調水道
肺主皮毛,汗竅的開合與肺氣宣降相關。肺氣宣發,則汗竅通暢,水液代謝正常;若肺氣壅滯,可致汗竅閉塞,出現無汗或水腫。 - 排泄濁邪,維持氣血通暢
汗竅為「鬼門」之一,能排出體內濕濁、熱毒等病邪。如《傷寒論》以發汗法治療表證,即透過開泄汗竅驅邪外出。
病理表現與關聯
- 汗竅閉鬱:外感風寒或濕邪困表時,衛陽被遏,汗竅閉塞,可見惡寒無汗、身痛等症,治宜辛溫解表。
- 汗竅不固:氣虛或陽虛者,衛外不固,汗竅失於攝納,易出現自汗、盜汗,需益氣固表或斂陰止汗。
- 津虧竅燥:熱病傷津或陰血不足時,汗竅失潤,可見皮膚乾燥、皸裂,當滋陰潤燥。
與經絡臟腑的聯繫
汗竅雖分布於肌表,然其功能與多臟相關:
- 肺主皮毛:肺氣宣肅直接影響汗竅開合。
- 心主血脈:汗為心液,過汗可耗傷心陽。
- 腎主水液:腎陽溫煦不足,可致汗竅開闔失常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將局部結構與全身氣化功能相結合,為辨治外感、水腫、皮膚病等提供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