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汗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汗空,又稱「汗孔」、「玄府」,為中醫解剖結構之名詞,首見於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:「所謂玄府者,汗空也。」「空」與「孔」通,意指人體皮膚表面細微之孔竅,為汗液排泄與氣機宣通之門戶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生理功能
    汗空為衛氣運行與津液代謝之關鍵通道。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。」其開闔受衛氣調控,適時開泄則汗出調節體溫,閉闔則固護津液。此機制與「陽加於陰謂之汗」(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)相應,反映陰陽協調之狀態。
  2. 與玄府之關係
    劉完素於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擴充「玄府」概念,喻其為「無物不有」之微細孔竅,不僅存於肌表,亦遍布臟腑,為氣血津液輸布之通路。此說將汗空由解剖結構提升至功能性概念,強調其「氣液通行之竅」的特性。
  3. 病理意義

    • 外邪侵襲:風寒襲表,汗空閉塞,則見無汗、惡寒;風熱客於玄府,開闔失司,可致汗出異常。
    • 內傷雜病:若氣滯、痰濁、瘀血壅阻玄府,氣液不暢,或見皮膚乾燥、癮疹,甚則影響臟腑功能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「水氣在皮膚中」之病機。

古典文獻佐證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多次論及汗空與營衛關係,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:「營衛者,精氣也……行於陽二十五度,行於陰二十五度。」其循行需賴玄府通暢。
  • 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以「發汗解肌」為治法基礎,實則調節汗空之開闔,使邪有出路。

現代中醫延伸

當代學者結合微循環理論,認為汗空部分對應於皮膚之汗腺與毛孔,但其功能範疇遠超西醫解剖所指。中醫臨床治療皮膚病、代謝障礙等症,常從「通玄府」著手,如麻黃、細辛等藥即具宣透玄府之效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以象測藏」之思維,汗空非僅孔竅,更是人體氣化功能之微觀映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