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汗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汗家

在中醫學中,「汗家」指平素多汗、易於出汗之人,此類體質多因陰陽失調、營衛不和或臟腑氣血虧虛所致。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汗家,重發汗,必恍惚心亂,小便已,陰寒,與禹余糧丸。」此段經文揭示汗家若誤用發汗之法,易致陰液耗損,心神失養,甚至出現陰寒下焦之證。

生理與病機
汗為心之液,由陽氣蒸化津液而成,其調節與衛氣、營血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決氣》曰:「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。」若衛陽不固,或陰虛內熱,皆可導致汗液外泄失常。汗家長期多汗,必然耗傷津液與陽氣,形成氣陰兩虛之體質,甚則影響五臟功能。

證候特點
汗家常見自汗、盜汗,或動輒汗出如雨,伴隨症狀可能包括:

  1. 陰虛型:汗出黏稠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2. 氣虛型:汗出清稀,氣短乏力,畏風易感,舌淡脈弱。
  3. 陽虛型:冷汗淋漓,四肢不溫,小便清長,脈沉遲。
  4. 營衛不和型:汗出惡風,時寒時熱,脈浮緩。

誤治與變證
《傷寒論》強調汗家不可妄發其汗,因汗液本為陰津所化,過度發汗會進一步損傷陰陽,導致:

  • 陰傷陽浮:出現心悸、恍惚、煩躁等虛陽上擾之症。
  • 下焦虛寒:小便後陰部冷感,此為腎陽受損、固攝無權之象。
  • 津枯血燥:長期汗多者,可能發展為皮膚乾燥、筋脈拘急等津血虧耗之候。

調治原則
中醫對汗家的治療首重辨證,常見治法包括:

  • 益氣固表:如玉屏風散,適用於衛氣不固者。
  • 滋陰斂汗:如當歸六黃湯,針對陰虛火旺之盜汗。
  • 調和營衛:如桂枝湯加減,適用於營衛失和之自汗。
  • 溫陽攝津:如禹余糧丸(《傷寒論》方),用於下元虛冷、津液不固者。

古籍論述
除《傷寒論》外,《金匱要略》亦提及「男子平人,脈虛弱細微者,善盜汗」,指出陰陽氣血不足與汗證的關聯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強調「陽氣衛外而為固」,若脾胃氣虛,中焦失運,亦會導致汗液外泄異常。

汗家之證,雖以「汗出過多」為表徵,然其根本在於臟腑氣血失衡,故臨床需詳辨病機,不可見汗止汗,而當求本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