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薄皮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薄皮瘡

薄皮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瘡瘍之一類,特指瘡膿潰後,膿腔塌陷成空殼狀,外僅覆一層薄皮者。此病名首載於清代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五,其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外治之法,皆具中醫特色。

病因病機
薄皮瘡多因風熱之邪壅滯肌腠,或濕熱蘊結,氣血受阻,腐肉成膿。膿液潰出後,局部氣血虧虛,難以生肌收口,遂致膿腔塌陷,殘留薄皮。此病與「膿窠瘡」「爛瘡」有別,關鍵在於瘡面形如空殼,皮薄易破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紅腫熱痛,繼而化膿潰破,膿血排出後,瘡底凹陷成腔,外覆一層灰白或淡黃色薄皮,觸之柔軟中空。膿水或清稀或黏稠,周邊皮膚或見潮紅。若遷延不癒,可反覆滲液,薄皮剝脫後瘡面淡白,新肉不生。

外治方藥
中醫強調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,針對薄皮瘡膿腐未盡或餘毒未清,常用以下方法:

  1. 清潔去腐:以淡鹽湯或黃柏煎汁淋洗瘡面,輕揭殘留白皮,袪除穢濁。
  2. 收濕斂瘡
    • 乾滲法:若膿水浸淫,可選用《瘍醫大全》所載方,以苦參、密陀僧、蛤粉、兒茶等分研末,乾撒瘡面。苦參清熱燥濕,密陀僧收斂止血,蛤粉、兒茶生肌護瘡。
    • 油調敷:膿少將斂時,可以麻油或豬脂調上述藥末成膏塗敷,潤膚生肌。
  3. 化腐生新:若瘡底腐肉未脫,可摻少量九一丹(煅石膏、升丹)提膿祛腐,再以生肌玉紅膏護瘡。

辨證要點
薄皮瘡雖以外治為主,然需辨其本虛標實:

  • 風熱盛者:瘡周紅腫明顯,可配合內服消風散加減。
  • 濕毒偏重:膿水黏臭,可佐以萆薢滲濕湯化裁。
  • 氣血兩虛:瘡色淡白,久不收口,宜補托氣血,參考托裡消毒散。

此病記載雖簡,然體現中醫「祛腐生肌」之外治理念,臨證需據膿腐與新肉消長,靈活選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