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薄皮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薄皮瘡,中醫病名。指瘡內膿血潰出後,膿腔呈空殼狀者。見《[瘍醫大全](/dic/18024)》卷三五。該病因風熱壅滯肌膚所致。症見體表生瘡,膿血潰出後,膿腔呈空殼狀,因僅留一層薄皮,故而得名。該病應以外治為主,可用苦參、密陀僧、蛤粉、兒茶各等份為末,先清洗瘡面,揭去白皮,油脂調塗,膿水多者乾撒。

《瘍醫大全》卷三五:“薄皮瘡,瘡內膿血潰出後,膿腔呈空殼狀者。因風熱壅滯肌膚所致。治法:用苦參、密陀僧、蛤粉、兒茶各等份為末,先清洗瘡面,揭去白皮,油脂調塗,膿水多者乾撒。”

薄皮瘡是一種皮膚病,多發於夏秋季節。其主要症狀是皮膚上出現紅腫、疼痛的瘡癤,並且在潰破後會形成一個空殼狀的膿腔。該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風熱之邪侵襲肌膚,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從而形成膿腫。治療上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,可用苦參、密陀僧、蛤粉、兒茶等中藥外敷,也可以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等中藥內服。

薄皮瘡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皮膚清潔衛生,勤洗澡,勤換衣。
  2. 避免接觸不潔物品。
  3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4. 在感冒、發燒等疾病期間,要注意休息,避免熬夜。
  5. 平時要注意飲食,避免吃辛辣、油膩、刺激性食物。

如果出現了薄皮瘡的症狀,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