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汗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汗法(發汗法)
汗法為中醫治療八法之一,指通過開泄腠理、宣發衛氣,促使汗出以祛除表邪的治法。其理論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出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,確立汗法用於邪在肌表的治療原則。
汗法的作用與適應證
汗法不僅能解表退熱,亦具透疹、消水腫、祛風濕等功效,主要適用於:
- 外感表證: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肌表,症見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、脈浮等。
- 癰腫初起:邪毒鬱於肌膚,尚未成膿者。
- 麻疹、痘疹透發不暢:藉發汗助邪外透。
- 水腫初起兼表證:如風水(急性腎炎水腫)屬風邪犯肺者。
汗法的分類
依病邪性質與體質差異,汗法分為兩大類:
- 辛溫發汗:適用於風寒表證,常用麻黃、桂枝、羌活等藥物,代表方如麻黃湯、桂枝湯。
- 辛涼發汗:適用於風熱表證,常用薄荷、桑葉、菊花等,代表方如銀翹散、桑菊飲。
汗法的操作形式
除內服藥物外,中醫亦通過外治法達到發汗效果,包括:
- 針灸:刺風池、合谷等穴以宣肺解表。
- 推拿:如小兒推拿中的「洗井竈」手法(以蔥薑湯推摩鼻周及額部),或按揉肺俞、風池等穴。
- 薰蒸、藥浴:利用藥性與熱力開泄腠理,如《儒門事親》所載灸、蒸、熨等法。
汗法的運用要點
汗法需掌握「邪去為度」,過汗易耗氣傷津,甚則亡陽;體虛者宜配伍益氣養陰之品,如參蘇飲之於氣虛外感。此外,陰虛血少、津虧失水者慎用汗法,以免加重正虛。
汗法於小兒推拿的應用
清代《厘正按摩要術》詳述小兒汗法操作:以蔥薑湯推摩鼻竅、印堂及太陽穴,配合按搖風池穴,促使發汗解表。此法尤宜風寒外感,然內傷雜證需辨證加減。
汗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思想,臨床須辨明表裏寒熱,靈活運用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