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漢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漢醫,又稱漢方醫學,乃日本對中國傳統醫學之稱謂,其根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醫學體系。漢醫之發展與中日醫學交流密切相關,尤以唐代為盛。鑒真和尚東渡日本,不僅攜帶大量中藥材,更將中醫理論與臨床經驗傳入東瀛,奠定漢醫之基礎。此後,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雜病論》等中醫典籍陸續傳至日本,經本土化演變,形成獨具特色之漢方醫學體系。
漢醫之理論核心承襲中醫傳統,以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為基礎,強調人體與自然之整體平衡。其診療方法包括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、八綱辨證(陰陽、表裏、寒熱、虛實),並重視「證」之辨析,此與中醫「辨證論治」原則一脈相承。漢醫用藥特點體現在「漢方藥」之應用,多沿用張仲景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所載經方,如葛根湯、小柴胡湯等,然劑型與配伍常因應日本風土有所調整。
江戶時代,漢醫在日本達到鼎盛,形成「古方派」與「後世派」兩大流派。古方派尊崇張仲景學說,主張精簡用藥;後世派則融合金元四大家理論,發展出更複雜之辨證體系。明治維新後,西醫東漸,漢醫一度式微,但昭和時期復興運動促使漢方醫學重新獲得重視。當代日本漢醫結合現代醫學技術,於藥理研究與劑型改良(如濃縮顆粒劑)方面頗有建樹。
現今日本保留多所漢方研究機構,如北里研究所、日本東洋醫學會等,定期出版《漢方の臨床》、《日本東洋醫學雜誌》等專業刊物。漢方藥納入日本國民健康保險體系,約15%日本醫師持有漢方診療資格。值得注意的是,漢醫雖源自中醫,但在用藥習慣(如少用動物藥材)、診斷重點(腹診技術尤為發達)及方劑應用(傾向固定配伍)等方面,已發展出鮮明之地域特色,成為東亞傳統醫學重要分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