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薄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薄厥

薄厥為中醫病證名,屬厥證之一,指因大怒導致氣機逆亂,血隨氣上,鬱積於頭部或胸中所引發的昏厥證候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,原文記載:「陽氣者,大怒則形氣絕,而血菀於上,使人薄厥。」明確指出大怒傷肝,肝氣上逆,血隨氣湧,鬱滯於上焦,進而導致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薄厥的發生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,尤其因暴怒傷肝所致。中醫認為,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當大怒時,肝氣驟然上逆,血隨氣升,鬱積於頭面或胸中,致使清竅閉塞,氣血運行失常,故而發為昏厥。此外,肝藏血,怒則氣上,血亦隨之上湧,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嘔血,如《普濟方》所言:「恚怒氣逆,上而不下則傷肝,血菀胸中,使人薄厥,甚則嘔血、煩悶。」

臨床表現

薄厥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1. 突然昏仆:因氣血上逆,清竅被蒙,患者可能突然暈倒,不省人事。
  2. 面赤氣粗:氣血上衝,可見面色潮紅、呼吸急促。
  3. 胸悶嘔血:若血鬱胸中,可能出現胸悶、煩躁,甚則嘔血。
  4. 肢體強直或抽搐:氣逆血瘀,經絡受阻,可能伴隨肢體僵直或痙攣。

治療原則

薄厥的治療以平肝降逆、理氣活血為主,常用方劑如《普濟方》所載之黃芪湯,用於調理氣逆血鬱之證。此外,亦可根據具體證候選用鎮肝熄風湯通瘀煎等,以疏肝解鬱、引血下行。針灸治療可取太衝、內關、百會等穴,以平肝潛陽、開竅醒神。

相關鑑別

薄厥需與其他厥證相區別,如:

  • 煎厥:因陰虛陽亢,暑熱內耗所致,多見於長期勞累或暑熱環境,症見眩暈、耳鳴,甚則昏厥。
  • 氣厥:多因情緒刺激導致氣機逆亂,分為實證(氣逆閉阻)與虛證(氣虛下陷)。

薄厥作為情志致病之典型,反映了中醫「七情內傷」的理論核心,其治療強調調暢氣機、疏肝解鬱,體現了中醫整體辨證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