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韓善徵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韓善徵,字止軒,江蘇丹陽人。少習儒,後改習醫,廣搜醫籍勤研讀之。光緒十九年(1893年)瘧疾流行,諸醫投藥小柴胡湯無效,韓氏由研讀葉香岩瘧案,悟得當時醫家執正瘧之治時感瘧,以致無效,或輕病變重,重病至死。經潛心研究實踐,纂成《瘧疾論》一書(1897年刊行),為輯述瘧疾較為全面之專書。尚撰有《痢疾論》四卷、《陽痿論》二卷、《金匱雜病辨》三卷、《時病撮要》一卷、《醒世瑣言》一卷。六書合為《韓氏醫書六種》。
瘧疾,又稱瘧,是一種由瘧原蟲寄生於人體紅細胞引起的急性傳染病。臨床表現為間歇性發熱、寒戰、頭痛、全身酸痛、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。嚴重者可出現抽搐、昏迷、休克甚至死亡。
瘧疾的病原體是瘧原蟲,屬於原生動物門、瘧原蟲綱、瘧原蟲目、瘧原蟲科。瘧原蟲有四種血清型,分別是:
(1) 間日瘧原蟲(Plasmodium vivax):主要引起間日瘧,臨床表現為發熱、寒戰、頭痛、全身酸痛、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。
(2) 惡性瘧原蟲(Plasmodium falciparum):主要引起惡性瘧,臨床表現為發熱、寒戰、頭痛、全身酸痛、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。嚴重者可出現抽搐、昏迷、休克甚至死亡。
(3) 三日瘧原蟲(Plasmodium ovale):主要引起三日瘧,臨床表現為發熱、寒戰、頭痛、全身酸痛、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。
(4) 卵形瘧原蟲(Plasmodium malariae):主要引起卵形瘧,臨床表現為發熱、寒戰、頭痛、全身酸痛、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。
瘧疾的傳播途徑是:
(1) 蚊媒傳播:瘧原蟲在雌性按蚊體內完成其生活史,並在蚊子的唾液腺中形成感染性瘧原蟲。當蚊子叮咬人體時,會將感染性瘧原蟲注入人體的血液中,從而感染人體。
(2) 輸血傳播:輸入含有瘧原蟲的血液,可導致瘧疾的發生。
(3) 母嬰傳播:孕婦在妊娠期間或分娩過程中,可將瘧原蟲傳染給胎兒或新生兒。
瘧疾的治療方法包括:
(1) 藥物治療:常用的抗瘧藥物有青蒿素、氯喹、奎寧等。
(2) 輸血治療:嚴重貧血患者可進行輸血治療。
(3) 支持治療:對症支持治療,包括補液、退熱、止吐、止瀉等。
瘧疾的預防方法包括:
(1) 滅蚊:在瘧疾流行地區,要加強滅蚊工作,減少蚊子的密度,從而降低瘧疾的發生率。
(2) 個人防護:在瘧疾流行地區,要做好個人防護,避免被蚊子叮咬。
(3) 接種疫苗:目前尚無有效的瘧疾疫苗,但正在開發中。
瘧疾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,但只要做好預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