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韓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韓光

韓光,唐代著名醫家,生卒年不詳,玉山(今屬江西)人,活躍於七世紀。其醫術專精於外科疔腫治療,尤以獨特的外治手法聞名。據史料記載,韓光於唐貞觀年間(627-649年)以艾灰合石灰的方劑治療疔瘡,累計治癒三十餘人,療效顯著,成為當時外科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。

醫術特色與療法

韓光治療疔腫的核心方法,融合了中醫「煨膿拔毒」與「腐蝕消瘡」之理。其法如下:

  1. 製備藥液:取艾蒿一擔,燒灰後以竹筒淋取汁液,再調和石灰成麵漿狀。此方中,艾蒿性溫,具溫通經絡、散寒消腫之效;石灰性燥烈,能蝕惡肉、殺蟲止癢,二者相合,增強拔毒外出之力。
  2. 操作手法:先以針刺破疔腫至患者覺痛,隨即點藥漿於瘡口。此步驟符合中醫「開門逐寇」原則,透過針刺引邪外透,再以藥力逼出瘡根。
  3. 療程:反覆點藥三次後,瘡根自脫。此過程體現「腐去新生」之理,透過局部腐蝕促使壞死組織脫落,繼而促進癒合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韓光之法,深植於中醫外科「消、托、補」三法中的「消法」,強調以攻邪為主。其選藥與操作暗合以下理論:

  • 艾蒿的運用:艾草自古為灸療要藥,其灰汁仍保留溫通之性,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助石灰透達病所。
  • 石灰的藥性:《本草綱目》載石灰能「蝕惡肉,止金瘡血」,其腐蝕性可直達瘡根,與艾灰協同,一溫一峻,共奏拔毒之效。
  • 針藥並用:針刺導引邪氣,結合外敷藥強化局部作用,此為中醫「外治內效」思想的體現。

歷史評價與影響

韓光雖無專著傳世,但其療法被後世醫家視為唐代外科技術的代表之一。其結合民間草藥與礦物藥的經驗,展現了中醫外科「簡便驗廉」的特色,亦為後世疔瘡治療提供參考。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等典籍中,可見類似艾灰合藥的記載,或受其啟發。

韓光之術,不僅反映唐代醫家對外科實證經驗的重視,更體現中醫「以毒攻毒」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智慧,於千年前已具備成熟的局部療法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