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韓保升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韓保升

韓保升,五代後蜀時期著名藥學家,生卒年不詳,蜀地(今四川)人,曾任翰林學士。其精研醫理,深諳藥性,臨證施藥多見奇效,為當時醫林所重。後蜀主孟昶敕命其與蜀中諸醫工共同考訂唐代《新修本草》及《圖經》,加以校勘補註,編纂成《重廣英公本草》二十卷,後世亦稱《蜀本草》。該書雖已散佚,然其部分內容經《嘉佑本草》所引「蜀本雲」及《證類本草》所錄「唐本余」得以保存,成為研究五代藥學的重要文獻。

韓氏於《蜀本草》中首度系統詮釋「本草」一詞,提出:「按藥有玉石、草木、蟲獸,而直雲本草者,為諸藥中草類最眾也。」此論點揭示中藥以草木為主體的傳統特質,後世醫家多沿襲其說。書中增補之藥物註解,兼重理論與實用,如對藥性、產地、採製等記載尤為詳實,反映其結合臨床經驗與文獻考據的嚴謹態度。

在藥物分類方面,韓保升承襲《新修本草》體系,進一步完善玉石、草木、蟲獸等部類,並強化藥物品種的鑑別。例如,對「當歸」的論述,除區分產地(如川當歸、秦當歸)外,更註明其「頭止血、身和血、尾破血」的分部效用,此說對後世中藥炮製與應用影響深遠。此外,書中收錄部分蜀地特有藥物,展現地域醫學特色,亦為研究古代地方藥物學的重要線索。

韓氏之學術貢獻,不僅在於文獻整理,更在於其對藥性理論的深化。其註解常結合五行生剋與臟腑歸經,如論「黃連」時強調其「味苦入心,性寒瀉火」,契合中醫「苦寒清熱」之理,此類論述為宋代以後藥性理論的系統化奠定基礎。可惜原書亡佚,僅能從後世本草著作之引文窺其精要,然其影響力貫穿中醫藥學發展史,堪稱五代藥學承先啟後之關鍵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