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中

病證名

  1. 類中風之一
    寒中為中風證候之一,因外感寒邪驟然侵襲所致,又稱「中寒」。其病機為寒邪直中經絡或臟腑,導致氣血凝滯,陽氣閉鬱。臨床表現為:

    • 身體強直:寒性收引,筋脈拘急。
    • 口噤不語:寒客陽明經,影響語言功能。
    • 四肢戰掉:寒邪傷陽,陽氣不達四末。
    • 卒然眩暈:寒邪上犯清竅,清陽不升。
    • 身無汗:寒性凝斂,腠理閉塞。

    治法以溫裏散寒為主,常用方劑:

    • 姜附湯(乾薑、附子):溫陽散寒,適用於寒邪直中三陰。
    • 附子麻黃湯(附子、麻黃、細辛):助陽解表,散寒通絡。
    • 若寒閉神竅,可先用蘇合香丸芳香開竅,再行溫散。
  2. 脾胃寒證
    出自《靈樞·五邪》,指寒邪內犯脾胃,或脾胃陽虛,寒從內生。成因包括:

    • 外感寒邪直中太陰。
    • 飲食生冷,損傷脾陽。
    • 勞倦內傷,陽氣漸衰。

    主證

    • 脘腹冷痛:寒凝氣滯,不通則痛。
    • 泄瀉腸鳴:脾陽不運,水濕下注。
    • 手足不溫:陽虛不能溫煦四末。

    治法以溫中散寒為主,李杲《內外傷辨惑論》主張用沈香溫胃丸(沈香、附子、乾薑、良薑、吳茱萸等),暖脾胃、散陰寒。其他常用方如附子理中湯小建中湯加減,視寒邪輕重與陽虛程度調配。

中醫機理補充
寒中證與「陽虛」密切相關,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,故治療時需注重:

  • 溫補脾腎:先天(腎陽)與後天(脾陽)並調,如四逆湯類方。
  • 散寒通絡:若寒客經脈,可佐以桂枝、細辛等辛溫通絡之品。
  • 辨別表裏:外寒需解表溫裏並行,內寒則直溫其臟。
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急性胃腸炎、周圍性面癱、血管性頭痛等疾病,然中醫辨證首重病機,不拘病名。